浙江警察学院创建于1949年5月,1985年开设大专,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在67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公安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大批警务人才。学校是公安部门全国县市公安部门领导培训基地、公安部门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公安部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公安部门警务技能战术研发中心、全国公安文联美术培训与创作基地。公安技术等4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公安学等5个学科为省级一流学科。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教师教官队伍,聘任当代世界著名华裔法庭科学家李昌钰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名誉教授等,聘任一大批来自公安实战部门的业务骨干为驻校教官和兼职教官。学校一心一意办公安专业,聚精会神培养警务人才,开设11个公安类专业及专业方向,治安学专业为国家级别特色专业,“国际警务合作班”为国家级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侦查学专业为浙江省和公安部门重点建设专业;经济犯罪侦查等7个专业列入浙江省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2012年,在全国首届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学校获得团体总分之冠的佳绩。
国家相关领导人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领导提出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浙江警察学院将此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07年学校升本以来,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安大局,围绕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求,逐步形成符合关于新国家安全观指示精神的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理念,其目标定位是以新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培养应用型与复合型、创新型相结合的警务人才,以提升警务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警务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职业品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警务技能过硬,具有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卓越警务人才。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学校党委书记、院长傅国良在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基础上,提出“融入高等教育、融入公安工作、融入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思想,探索出一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公安人才培养要求、适应现代大学发展潮流的“三合作两育人”人才培养路径,即校局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和实践育人、文化育人。
基于新国家安全观,根据公安机关对不同警务人才的要求,学校以“三合作两育人”为路径,创新实施“3+1”“3.5+0.5”和“2+1+1”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源头和出口两方面,着力提高生源质量,把好生源进口关和出口关。早在1993年,学校即开始实施高考成绩与综合测试(面试、心理测试、体能测试)成绩相结合的“二位一体”招生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生源质量。从2016年起,学校所有招生计划实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即高考成绩+综合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成绩。升本以来,学校年年实现新生全部报到和毕业生97%左右入警就业率。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4年11月发布的《2013届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作为用人单位的65个公安部门对我校2013届毕业生在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等七项指标进行测评,列全省受调查55所本科院校首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测试达92.62分,超过全省高校平均值10个百分点。
校局合作,联合培养警务实战人才
“校局合作”是指学校与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发挥双方优势,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一种合作办学、共同育人模式,是学校基于开放办学,主动适应公安实战需要,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全新探索。自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省内16个县(市、区)公安部门建立了紧密型“16+1”联盟,形成了“校局合作、系局对接、室队一体”的良好机制。学校以校局合作公安部门为实习基地,每年安排1000名实习生开展一年或半年的专业实习,校局合作单位选派1000名优秀民警担任实习生“一对一”指导教官,并实行半年轮岗制,使实习生得到多岗位实践锻炼。实习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行专业教师与指导教官各有分工侧重的双导师制,选题90%以上来源于公安实践;学校每学期聘任20余名校局合作公安部门业务骨干来校担任驻校教官,同时安排20余名教师、干部赴校局合作公安机关锻炼或挂职锻炼;学校与校局合作单位建立每年两次会商制度,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举办专业研讨会等。同时,学校各教学单位与22个省公安业务部门建立了“教学与实战共同体”关系,各专业以“共同体”单位、校局合作单位领导和专家为主体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践场所,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学校与校局合作公安部门形成“公安人才同育、师资队伍同建、理论研发同时、信息资源同享、文化建设同步”的“五同”合作关系,改变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实现了“教学与实战、专业与行业、教师与教官、课堂与现场”的有效衔接,建立了学校与校局合作单位联合培养基层公安机关需要的实战应用型警务人才的长效机制。
校校合作,第二校园培养拔尖人才
为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分层分类培养卓越警务人才,分享国内名校、强校的优质资源,实现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警务拔尖人才,学校于2009年首次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建立校校合作关系,每年选派40名学生赴该校学习。此后,又分别与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和云南警官学院等国内著名或富有特色院校建立校校合作关系,选派10~20名左右优秀学生赴上述高校学习深造,通过第二校园学习提升和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最初主要面向个别专业选拔学生,逐步调整为面向全校各专业选拔优秀学生,以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学校每年出资100余万元资助学生赴第二校园学习或者作为奖学金,鼓励学生借助名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参加学科竞赛,发表专业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一批学生通过第二校园学习得到成长。如第一期赴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习的2007级治安学专业学生郑滋椀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犯罪分析与犯罪制图》译著翻译,多次获得全国公安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成果奖等奖项,现已留校参加教学科研工作;2010级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王肖雅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全英语论文《基于动态分配的公交专用道剩余通行能力利用策略》,该论文被第20届城市交通与环境国际会议收录,还受邀赴葡萄牙作大会交流;2013级侦查学专业学生陈益奇因其撰写的《审判前的沟通与公平——谈如何推进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法制建设》一文,受瑞典厄勒布鲁大学邀请,参加第五届国际法律、语言与话语国际会议。
通过校校合作,一批优秀学生得以在本科四年学习阶段接受两个高校的培养教育,催化和强化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国际合作,跨境培养涉外复合人才
随着跨国犯罪的增多,公安机关亟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执法能力,又精通1~2门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警务人才。为此,学校党委书记、院长傅国良早在2006年即与美国山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商谈,并于2007年初达成合作协议。学校升本当年,即依托治安学专业创办了“国际警务合作班”,从每届学生中选拔20~30名优秀学生赴美学习并攻读双学位,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部分警局建立了海外警务实习基地。2009年,此项目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国家级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拓宽国际合作范围,学校于2011年与韩国顺天乡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派20~30名优秀学生赴韩交流学习一年。学校还与日本医科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意大利国家高级警官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优秀教师赴合作学校开展半年至一年访学,选派或互派学生开展一个月至半年的交流学习,并开展项目合作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适应国家外交战略、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和国际警务执法合作对复合型涉外警务人才的需求,学校要求涉外警务专业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六级,同时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且达到中级水平,并从中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强化培训。学校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俄语、法语、日语等选修课。从2009年起,学校先后选派近300名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或访学,跨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警务人才,在全国公安院校率先开辟了与国外高校和警界合作培养人才、学术交流的通道。
通过开放办学,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以教师国际交流访学、选派留学生、招收外国留学生、合作开展引智项目等为载体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前沿学科专业知识和先进办学理念,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复合型涉外警务人才的培养,打破了公安院校故步自封的办学模式和封闭的人才培养观念,把新国家安全观真正落实在警务人才培养之中。
高素质的复合型涉外警务人才受到行业和社会的充分认同。国家公安部门国际合作机构等单位指名要求涉外警务专业毕业生参与相关工作,浙江省公安部门经济犯罪侦查总队、出入境管理部门等指名要相关专业实习生和毕业生。由于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该专业深受考生及其家长的青睐,录取生源的高考成绩都在重点高校录取线上。
实践育人,知行合一培养应用人才
公安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学校一直以来把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把实践教学置于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提高学生的警察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学校构建了集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和实战为一体的“四实”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办学和校局合作、“教学与实战共同体”合作平台的优势,建立认知实习(新生第一学期寒假回原籍开展两周认知实习)、调研实习(第一学年暑假学生回原籍开展一个月调研实习)和专业实习(第三学年学生赴校局合作实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三阶段实践教学机制,循序渐进制定实习计划和方案,除治安学专业(公安法制方向)、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警务指挥与战术专业为半年专业实习外,其他专业保证一年的专业实习时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推行“学生助理”、派出所“所长助理”、“学长制”和“实践周”等制度,参加诸如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桐乡世界互联网大会、海宁观潮节等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和节假日警务实践等富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创新设置警务实战学分,将学生日常警务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标准。学生专业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专业素养得到了切实提升。
学校不断完善和深化专业实习教学管理,建立了实习基地准入机制、实习过程管理机制、实习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出台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标准、警务实践能力训练质量标准、校外实习指导教官聘任标准、实习管理标准等,使得专业实习工作有制度、组织、设施、质量保障。
为了提升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成效,学校以干中学、学中干为手段,既把人才培养置于警务实战之中,同时又让师生服务实战。学校一些专业在校局合作单位建立校外实验室,校局合作单位也在学校建立实战型工作室,做到把课堂搬到现场,把现场搬到课堂,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设置在刑事科学技术系的校内指纹比对实战工作室,自2015年1月运行以来,学生查获各类刑事案件491起,其中重特大刑事案件61起,受到浙江省公安部门刑事侦查总队的高度肯定;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把毕业综合训练安排到合作单位公安部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和真实案件中进行综合实战训练,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2013年5月,学校与海宁市公安部门共建的实习基地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为国家级别大学生校外法学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11月,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考察学校的实习工作和实习基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学校依托校局合作公安部门建立的实习基地建设具备“五个有”,即“思想上有认识有位置,组织上有机构有规范,指导上有教官有方法,生活上有管理有保障,成效上有共赢有后继”。一些专家当即通知本单位人员前来考察学习。
从2014年起,学校向校局合作单位征集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实习,又带着成果回学校,通过这种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为公安基层解决了实际难题。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深受公安机关的欢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上班就上手、到岗就管用”,基本实现“一年单独干、两年成骨干”。学生中涌现出了以全国公安一级英模、“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王法金,全国公安二级英模、“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占立民,第三届全国“任长霞式公安局长”陈惠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升本以来,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3000余名毕业生普遍给予充分肯定。2011届毕业生周帆工作一年就因其优异的表现,所在公安部门为其建立了“周帆工作室”。
文化育人,忠诚品牌培养可靠人才
文化的力量是打动人心的力量,是深入灵魂的力量,对学生具有终生的影响力。学生只有认同警察文化和警察职业,才能自觉自愿地为公安事业献身。学校始终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忠诚、严谨、团结、献身”校训充分体现了师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学校注重教育引导,以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忠诚文化”为载体,实施忠诚文化“十个一”工程,在始学教育、主题教育、毕业教育中始终凸显“忠诚”文化主旋律,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警察意识和职业品质。在校学生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注重学生的纪律作风养成,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校党委书记、院长傅国良要求学生“自觉学习、终身学习;自觉锻炼、终身锻炼”,注重自觉践行。通过开展警务实践、警民共建、青年志愿者、暑期实践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注重素质培养,创造条件和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有警乐团、书画社、网络执法、安全防范等61个学生社团,每学期开展“四个一”(作一次演讲、撰写一篇小论文、参加一次知识竞赛、完成一项体能达标)素质拓展工程活动,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不断拓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生在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连年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公安院校大学生艺术比赛中分别获得金、银、铜奖。
学校要求各实习单位充分利用浙江丰厚的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先贤名士的风范,起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如海宁实习基地组织实习生开展以“感受海宁人文历史”为主题的王国维、徐志摩等名人故居行和古镇盐官一日行等参观考察和主题演讲活动;桐乡市公安部门每年组织实习生参观茅盾、丰子恺等名人纪念馆,品读优秀文学作品,撰写心得体会。学校把文化作为人才培养内驱力,融合在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卓越警务人才的培养是以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学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提质升级战略,依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在每年选送6名左右优秀教师赴国外合作学校访学基础上,再实施“双五”培养工程,即用五年时间每年选派5名具有博士学位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学校与校局合作单位共同建设一支被学生誉为“我们身边的派出所、刑警队”的驻校教官队伍,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公安实际的问题。学校出台教师公安实践锻炼办法,着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的36%。
学校基于新国家安全观,先后开设了经济犯罪侦查、网络安全与执法、涉外警务、警务指挥与战术等维护国家安全的紧缺专业,2015年又开设了反恐怖、公安舆情管理、预审监管等新兴特色专业方向。学校一贯重视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从2014年起着手准备,经过一年的反复论证,完成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压缩总学分、总学时,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选修课比例,把教育选择权还给学生;实行小班化和分层分类教学,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实行学分绩点制,促进教风、学风的改善;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使毕业论文(设计)贴近公安实践;实行双证书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加创新创业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成效显现。2011年以来,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别大学生学科竞赛各类奖项200余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0项,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立项100余项。
浙江警察学院以基于新国家安全观的卓越警务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三合作两育人”人才培养路径,起于现实,兴于实践,逐步摸索,不断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学校编辑出版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校局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专著、著作及教材6部,发表论文80余篇,取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
2015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教育部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共同培养专门人才。学校在新国家安全观对公安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赋予新内涵的背景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补齐短板,破解在卓越警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闯出了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浙江特色的卓越警务人才培养新路径。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