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雷锋吗?曾几何时,提起雷锋精神,很多人都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于奉献做好事就是学雷锋。于是,在每年的雷锋纪念日,总有集体走进养老院、福利院献爱心。
其实,雷锋精神并不只包涵这些,它还包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钉子”精神;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
在我市公安系统,就有这样一名普通民警,他颠覆了传统执法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执法管理系统,从而规范执法,被称为有着“钉子”精神的现代版“活雷锋”。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名普通的民警。
他不仅是全市警察的缩影,也是你我的缩影。
一直以来,我们都甘于在自己的岗位上平凡,却忘记了去做一颗可以创造奇迹的“钉子”!
其实,“雷锋”没有走远,他只是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化身”在我们身边……
规范执法流程没有止境,杨勇想要做得更多
他是一名基层法制民警,负责分局法制、纪检、信访、督办、文秘、考评等工作,却激活了全市警务机制改革一池春水,成为公安系统的“传奇”。
他研发“办案区使用智能管理平台”,用“互联网+”技术强制民警规范执法程序,如有单人审讯等不规范执法行为出现,警报随时拉响。
他推出“智慧警务管理监督系统”,实现了警情、案件、涉案财物、办案积分、民警考评、执法档案等网上管理,提前两年完成了公安部执法规范化要求,实现了接警处警合成化,办案场所智能化,监督审核归口化。
他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就是东湖公安分局执法管理中心主任杨勇。
条形窗借鉴国外监狱,规避了以往护栏的风险。
一:刷脸才能进入办案区不规范执法警报随时响
他把大数据运用到警务管理,实现全程执法规范化,在全市推广
如果你还在认为指纹验证身份够先进,那么你OUT了。
在东湖公安分局的办案区,每个办案民警只有刷脸后大门才能开启。
进入到这里后,办案民警想要直接带涉案人审讯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先进入到人身安全检查室、信息采集室,完成相关流程后,登录到“办案区使用智能管理平台”,审讯室才会开启。
“公安部有要求,办案人带涉案人进入到办案区,一律要先对其进行信息采集和人身检查,以往有个别办案人直接把涉案人带到审讯室,一是没有进行安检,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执法流程不够规范。”东湖公安分局执法管理中心主任杨勇是这个平台的研发者。3月2日,在他的引领下,记者见证了这个融入了“互联网+”思维的办案区。
镶在信息采集室墙内的补光灯看不到一根明线。
在人身安全检查室内,以往放在门口的安检门被移到了房间中间位置。进入到这里的涉案人把身上携带物品拿出后,进行完私密检查后,才能走进这个安检门。
“把安检门设置在门口,谁进来都会响,只要身上有腰带,衣服有扣都会响,这是没有意义的。”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凝聚着杨勇的智慧。
记者看到,只有进行完安检,采集完信息后,登录到平台,讯问室才会为办案人开启。讯问室门口两侧安置了红外线读数器,会精确计算出屋内所处人数。民警单人审讯或者嫌疑人独自在屋时,系统就会报警,此时笔录系统也会终止工作。法律规定,审讯嫌疑人时须两个民警在场,这样的设置强制民警必须遵守规范执法流程。据了解,“办案区使用智能管理平台”系统目前已经在全市推广。
除了此平台,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杨勇根据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理念,又研发了“智慧警务管理监督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每起警情、案件、涉案财物、办案积分、民警考评和民警执法档案等都实现网上管理,提前两年完成了公安部执法规范化要求。
例如,杨勇推出了办案积分制,要求每个民警填写警情处置单,每接处一起警,系统里会给个人加0.1分。而有迟到、早退等现象的民警,每次会减0.1分,扣到24分时,将被列为不称职公务员,分数关系着评优收入等待遇。而就在去年6月8日,在杨勇的带领下,东湖公安分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执法管理中心。
在这里,案件材料被分门别类放在智能储存箱内。想查看每起案卷的情况,在电脑上点击就可实现智能开箱,每次开箱都有记录。在每起案卷的左下角,都粘贴着二维码,扫描后电子卷宗会即刻显示在智慧警务管理监督系统平台上。
利用这些信息手段,现在东湖公安分局的民警执法记录仪和每个警情信息自动关联,实现警情、处置单和执法记录仪的网上保管和查询;建立起了公开查询平台,辖区群众可以利用“一键联系”模块实现和民警即时通话和留言,自助查询案件进展。
杨勇的创新举措颠覆了多年来的警务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了全程执法规范化,目前已在全市推广,外省市公安局也纷纷取经学习。
通过微波传输站,处警画面会实时传输回指挥室。
二:半年吃住在单位吃饭洗澡都在思考
做了10年刑警、10年法制民警,他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2008年,公安部提出执法规范化建设后,我就经常到公安网上搜索办案区建设,看看人家是怎样做的。”做了10年刑警又从事法制工作的杨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化执法的必要性。
“过去的接处警模式是治安、刑侦、社区各出各的警。比如,有人报警说打架,我们到现场会核实到底打没打?打到什么程度?没打,找社区;打了,找治安;严重,找刑警。有的警情是纠结在一起,初次根本分不清。”杨勇说,这种接处警模式对群众是不公平的,往往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有的群众无奈直接到局里报警,因为定性不明确,还会出现找不到民警的现象。而对于他们来说,也容易出现忙闲不均、拖延处理等问题。
“做警察,活儿不少干,却不能让群众满意,那肯定是方法不对。”杨勇开始思考起怎样才能让执法规范化的问题。
还有一件事,对杨勇的触动很大。
在杨勇从刑警转到法制管理中心后,处理了一起群众上访事件。一个人以租脚手架为名骗了不少钱,因为对案件性质判断不准确,办案民警主观臆断此案不能构成诈骗,没给立案,受害人因此到分局上访。“这够诈骗立案标准啊!”杨勇纠正了执法错误,把嫌疑人绳之以法。
“如果百姓不上访,那这起案件不就流失了吗?这会助长犯罪嫌疑人的气势,还会接着骗人。”在一线工作时间长了,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杨勇也越来越想用一己之力去改变现有的警务制度。
这个钟表,让涉案人随时看时间,设置体现人性化。
借鉴外地经验,结合辖区情况,在杨勇的建议下,东湖公安分局打破了原有接处警模式,不是按警情性质出警,而是按照警情时间出警。他将辖区分成两片,两名民警一辆警车不间断巡逻,有警处警,无警巡逻。现场20分钟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带回分局交给处理组处理。这使得东湖辖区警民关系迅速改善,意见少了,上访少了。可是,不断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人管人管不住人,制度管人累死人,科技管人管住人。”这是杨勇的观念。
在“互联网+”理念席卷全国各行业的时候,杨勇想到了运用信息技术规范执法流程,“办案区使用智能管理平台”首先应运而生。如今的办案区,讯问室内看似完整的一张桌面,翻开就是两台电脑。民警坐的两把椅子相邻一侧用一根钢管固定,这使得椅子可以在有限距离内移动却又不会脱离位置。为了减少挂点,防止涉案人自伤,室内看不到一根裸露的电线和网线,桌子看不到棱角,都被软包了起来。门没有把手,而是用白钢抠进去的凹槽,就连厕所墙角都被护角保护了起来。
这里的每处设置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对涉案人取身高照相要用补光器,否则亮度不够。过去一般用三角支架支撑补光器补光,这样做底下电线裸露在外不安全。把补光灯设置到墙里,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杨勇说,这个灯的设计是他在浴室里想到的,“最初想了好多方案,但都怕照出的相有阴影。”
一次,杨勇家里浴室的灯坏了,买不到原来的灯泡,他就买了IED灯安到里面。洗澡时,灯光把对面墙照得很亮,他试了又试发现,因为照射距离短,对面墙上并没有出现他的影子。
“没影,这样没阴影!”他匆忙擦干身子,兴奋地跟领导汇报。
平台建设的半年时间,杨勇很少回家,每天吃住在单位。白天事多,设计思路他多半在夜里完成。
为了避免涉案人自伤,办案区里都是白钢抠制的门把手。
三:从小受父亲影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人的岗位可以平凡,但不能甘于平凡,他想为公安事业做得更多
去年6月11日,杨勇的父亲突然昏迷不醒,住进医院ICU病房。
因为一直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父亲,那次,杨勇向领导请了假。可是刚刚来到医院,就接到市局要来执行管理中心调研的电话。
“那时中心刚成立3天,很多事情别人不明白,我总觉得因为个人的事影响集体的安排不应该。”杨勇可以拒绝,却还是离开了医院,回到分局做了执法管理中心如何运行的汇报。白天忙完工作,晚上杨勇带着行李去了医院。
“你们都回家吧,这两天我看。”杨勇想好好陪陪父亲,虽然一天能见父亲的时间有限。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父亲就走了。
“那一段时间,我总觉得愧对父亲。”杨勇想起了父亲走的前几天,高兴地告诉他又涨工资了,眼神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连夜写了给父亲的悼词,坚持在追悼会上自己读。
扫描二维码,电子卷宗会显示在“智慧警务管理监督系统平台”。
“父亲是一名石油老会战,从小就告诉我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想想如果父亲知道我在他生命最后两天仍在坚持工作,他也会支持我的。”杨勇说,他没有让父亲失望。父亲走后,杨勇增加了陪母亲的时间,他不想留下遗憾。每次母亲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饭,他都会答应。可是,有时却因为“钻”到思考里忘记了。
“那天他正画办案区使用智能管理平台流程图,晚上8点多妈妈打电话问咋还不回家吃饭,他才想起来中午答应回家吃饭的事。”和杨勇一起工作的民警冷伟说,这样的事经常在杨勇身上发生,“他比我们年龄都大,比我们都努力,钻一件事有时就像着魔了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移位到室内的安检门顶斜面,也是为了保护涉案人安全。
“他不安于现状,总在钻研、思考、创新。他的研发颠覆了保持多少年的传统警务管理模式,把大数据用到了警务工作中,民警百姓都受益。”这是东湖公安分局局长张亚飞对杨勇的评价。
据了解,这些年杨勇先后多次获得全省优秀法律工作者、全省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全市十佳法制员、铁人式民警、优秀公务员等荣誉。在全省兼职教官说课评比中曾获基层法制类第一名,全市公安机关法制专业旗帜第一名,10多次获个人三等功,多次派往清华大学等地深造。几年来,他纠正基层执法错误100余处,追诉6人,审核的案件没有发生一起冤、假、错案。
这张图细化了规范执法每步流程。
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十五种常见治安案件的认定、证据规格和裁量标准》等业务文章,在全省推广,多次获全国奖项。他还创新《东湖分局执法周报》,将一周的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情况进行通报,对案件质量进行监督。
“现在警察过错追究终身制了,规范执法才能保护自己,也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两者并不矛盾。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不好好研究法条,却顶着被误解、失败的风险研究起警务管理。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岗位可以平凡,但不能甘于平凡。国家培养一名警察不容易,只要条件适合,给你成长的土壤,为什么你不去开花结果?”杨勇说,他想为公安事业做得更多。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