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产品质量认证缺失现象调查
2010/5/12 09:39   天安网       关键字:安防|认证      浏览量:
由于安防产品是对生命、财产、环境和信息等的安全防护,在电子产品中具备特殊性,所以,国家对不同类别的安防产品有着各种规定。拥有了国家规定的这些检测认证,安防产品才具备真正符合规定的上市销售资格。但实际上,安防行业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缺失严重,这在整个企业之间已是心照不宣的事情,那么目前企业漠视产品认证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一独特现象的出现到底有什么原因?为此,记者深入探析。

  由于安防产品是对生命、财产、环境和信息等的安全防护,在电子产品中具备特殊性,所以,国家对不同类别的安防产品有着各种规定。拥有了国家规定的这些检测认证,安防产品才具备真正符合规定的上市销售资格。但实际上,安防行业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缺失严重,这在整个企业之间已是心照不宣的事情,那么目前企业漠视产品认证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一独特现象的出现到底有什么原因?为此,记者深入探析。

  “证冷淡”时代怪象一:无证,无关企业发展

  一个拥有10余年从业经验,曾一度成为行业标杆企业的深圳市永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辉公司),在其自身的标榜下,打上“实力”、“正规”等标签,而事实上该公司生产的摄像机以及其他产品没有一款具备生产登记批准书。延伸到整个安防行业,像永辉这样的“无证”公司已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明目张胆。

  百款产品同用3份生产登记批准书

  为一探究竟,记者以普通客户的身份再次致电该公司销售总监陈明丽。记者首先表示有意大批量购买永辉公司的摄像机,但由于看到关于产品无生产登记批准书的报道而略有迟疑。陈明丽很快予以打断,她一口认定记者在夸大事实,抓住他们证书过期的“小辫子”不放,还痛斥媒体的可恶。事实上,她所提到的“证书过期”纯属杜撰,从未有过产品生产登记批准书,哪有过期一说?她一再强调,永辉公司从事安防行业达14年之久,各项技术认证均走在同行业的最前面,并一再劝告记者不要轻信媒体“妖言惑众”。

  连一款产品的生产登记批准书都没有,永辉公司凭什么在业内“高歌猛进”呢?在记者的电话暗访中,陈明丽一语道破了玄机。“我们公司下属还有一个子公司,叫‘山禾乐’,这些产品我们都有生产登记批准书,所以我们没必要花那个冤枉钱重复做两次申请。”根据这一线索,安防市场报-天安网记者登陆深圳市公安局技防办网站,查到山禾乐公司只有3份生产登记批准书,这3份生产等级批准书覆盖6款产品。但是记者从山禾乐公司网站的产品信息介绍中看到该公司共有108款产品,除去上述6款产品具备生产登记批准书外,其他产品就只有几份检验报告,以点带面象征性地注册几款产品,用来作为其他大部分产品的“保护伞”。

  按照相关规定,摄像机产品生产登记批准书必须以公司名义进行申请,而永辉公司在回应记者追问时,却道出另外一家注册公司。

  “证冷淡”时代怪象二:安防市场无证现象猖獗

  放眼国内整个安防行业,无证成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永辉公司的行径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业内一大部分企业。大公司且如此,小公司更无所畏惧。生产商是如此,那产品销售市场又是怎样的状况呢?为此记者到安防产品集中销售地深圳太平洋安防市场走一遭。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这里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山寨安防产品,除了部分正规厂商的部分产品具备生产登记批准书之外,其他产品均无此证。许多卖家们都声称是厂家直销,且属无证销售。

  “你好,老板,我想批发一些摄像机,你们的产品可不可靠?”记者以批发商的身份询问某柜台销售人员。

  “产品质量没有任何问题,保修期一年,你要什么样的?是家用还是其他用的?”

  “都有。”记者接着追问:“你们的产品有没有相关认证,比如生产登记批准书什么的?”

  “你问这个干什么?我们的产品长年销售,客户只管好不好用,质量好不好,售后好不好,如果没有通过认证能达到这个水平吗?”该柜台销售人员显得有些不耐烦,“再说,你批发过去也没人会向你要产品生产批准书啊!”

  记者根据几个柜台提供的名片,与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商一一进行联系,询问其产品是否具有生产登记批准书。有的生产厂商回答让人模棱两可,有的则直接说没有。问及原因,某厂商的回答引人深思:“安防产品种类繁多,如果每个都去申请生产登记批准书,这笔支出不是小数目。我们小企业发展本来就艰难,还要自掏腰包办什么生产登记批准书,公司还要不要开了?再说,产品更新换代很快,申请手续十分繁琐,有的产品在市场上都被淘汰了,可能批准书都还没有申请到。别看那些所谓的大公司,他们的(生产登记批准书)都不齐全,有的甚至压根就没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做这个无用功呢?”

  “安防产品种类繁多,如果每个都去申请生产登记批准书,这笔支出不是小数目。我们小企业发展本来就艰难,还要自掏腰包办什么生产登记批准书,公司还要不要开了?”

  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没有获得指定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没有按规定加施认证标志,一律不得进口、不得出厂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

  “证冷淡”时代怪象三:潜规则渐渐浮上水面

  本报质检扫描栏目开办一年有余,期间,甚至有多家企业提供伪造的证书忽悠消费者。

1 [2] [3] [4] [5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