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内安防行业迈入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安防企业将目光对准了民用安防市场,但与火热的安防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级的市场却不温不火,和国外的普及度相比差距很大。这个市场怎么了?
巨大的泡影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收入30万以上的中产阶级数量达1.09亿,巨大的中产阶层正在崛起,而安防观念也在逐渐深入人心,如果这个群体人均消费800元,就能创造一个千亿市场。
近几年来,大量的安防厂商抓住互联网的机遇,纷纷入局其中。再加上市场进入门槛低,大量企业开始借助电子商务进入安防民用市场掘金,其标志性产品便是各种智能摄像头。先是海康威视推出了萤石、大华股份推出了乐橙之后,百度推出云摄像头,360发布360家庭卫士,连小米、飞利浦等企业也要进来搅搅局。
重量级选手入场,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仿佛整个市场欣欣向荣,但是2017年的消费安防市场异常平静,相关数据显示,民用安防市场占比仅为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产品的困境
最为贴近民用领域的单机产品主要有三种:家用摄像头、行车记录仪、无人机。
家用智能摄像头是众多安防企业最先发力的产品,短时间内确实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关注,但近几个月的安全隐患令人望而却步。先是央视新闻抽查摄像头,绝大多数产品缺乏安全保护。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不经授权的进行直播,让购买了智能摄像头的用户上演一幕幕真人秀。甚至有些黑客组织公开售卖攻破摄像头的方法。相信没有人会愿意将隐私暴露。
行车记录仪自然不必多说,有车一族的必备产品,用户使用的功能也仅限于记录行车过程,对于没有汽车的用户来说,基本没有需求。
至于消费级无人机,则远远被大疆摔在了身后。最初安防企业布局无人机的重点是摄像头,但对于无人机复杂的平衡及控制技术却并不擅长,如果从无人机兴起初期,安防企业就全力攻克技术难关,如今的市场必然会与众不同。
习惯的难点
尽管相关技术飞速发展,但用户的使用习惯就不那么容易改变了。例如语音助手,早在2011年苹果手机上就出现了Siri,但是五六年过去了,语音助手依然没有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最多在偶尔无聊时,才会调戏Siri来取乐,尽管智能手机的功能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人使用时,与四五年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再比如智能门锁,千百年来人们都已习惯于用钥匙开门,尽管人们知道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开门方式,但是出于安全考虑,几乎没有人会主动放弃使用钥匙,更何况如今智能锁的使用比例同样低得吓人。
安防产品并非是生活必须品,用户的使用习惯并不容易改变,这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用户体验的积累。
企业的加减法
安防企业想要与消费安防市场亲密接触。“加法”必不可少,在保障产品颜值的同时,提升实用性,提升隐私安全,不仅要体会用户的痛点,还要完善销售渠道,同时也要有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耐心。
当然,“减法”也不可或缺,尽可能简单化的操作会让产品更有吸引力,尤其是要考虑未成年人及老人的相关需求,同时降低价格门槛,当数量上突破了奇点之后,才有可能产生质的转变。
此外,与互联网公司的强强联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常互联网公司会更加了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更加了解年轻化、社交化、娱乐化的消费市场。目前行业之中已有先例,比如东方网力与360公司、腾讯与海康威视等,借助互联网入口将自身安防品牌渗透到互联网用户中的做法,至少很值得尝试。
消费安防市场是巨大的,是非常诱人的,但近距离接触之后,才发现诱人的市场并非触手可及。尽管民用安防市场尚未爆发,但真正爆发的时候,谁又能抵挡它的魅力?上个月,海康的财报中让帮尼看到了一丝曙光:诞生了三年的萤石业务终于开始盈利了。
最后,再来泼一盆冷水:入局消费安防市场时切勿盲目,尤其是中小企业,毕竟要和海康、大华、360、百度、小米等巨头们公开抢夺市场,还是量力而行比较好。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