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行业研究 > 正文

中国标准化的历史地位及未来
2006/5/23 14:47:00      本站编辑   关键字:      浏览量:
改革开放以未,特别是受到我国加入WTO的强力推动,中国的标准化事业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一个以工业标准化带动农业、服务业标准化的局面正在发展。社会各界、各个方面对标准化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服务经济、服务市场、服务社会寄予厚望。

 

王忠敏 

    改革开放以未,特别是受到我国加入WTO的强力推动,中国的标准化事业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
历史机遇期。一个以工业标准化带动农业、服务业标准化的局面正在发展。社会各界、各个方面对标
准化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服务经济、服务市场、服务社会寄予厚望。面对这样的形势,广大标准
化工作者和关心标准化工作的各界人士,认清中国标准化的历史地位、现状和未来发展,明晰肩负的
职责和历史重任,不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须。

    一、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在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信息化手段和传播方式高度发达的今天,回答标准和标准化如何重要,
对于众多业内人士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可是如果有人对中国的民众搞一次标准化认知程度的调查,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尽管人们的生产生活时一刻也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人们每天都在享用标准和
标准化带来的秩序、便捷和快乐,可是在广大民众中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甚至也从未想过要了解什
么是标准和标准化。如果我们把这种调查放在中国的企业家和白领阶层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家和白领阶
层之间进行,我敢肯定,中国组的得分也同样不会很高。这样说是不是自谦?是不是在洋人面前枉自
菲薄?都不是,应该说,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标准化意识的真实现状。

    有意思的是,今我国的历史上情况并不是一直都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标准和标准化发展并不落后
。中国是有文字可考的世界四大文明国家之一,专家学者已经考证,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制作石器、
发明弓箭骨针和贝壳项链的时候,就已形成和遵循了一定的标准,如果说人们这时的标准意识还是朦
胧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话,那么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加深,人们开
始创造的符号、记号象形文字和语言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标准化行为了。在经历了农业和畜牧业、手工
业和农业两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之后,自主的、有意识的标准和标准化行为开始产生。最典型的例子
就是计量器具、文字、青铜器、钱币和活字印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车同轨,书同文”,这是史书上的重要记载,也是对当时标准化的重
要写照。度、量、衡的统一也是在那个时候实现的,成为世界上古代标准化的典范。

    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秦始皇兵马俑和三星堆。

    陕西有秦始皇兵马俑,这是大家熟知的。四川的蜀文化三星堆,前者距今2000多年,后者距今3000多年。尽管三星堆尚无文字可考,但从出土的大量文物来看,无论是青铜面具、人像,还是玉璋、玉环、玉珠,包括大量的海贝、铜贝,从选材、加工、制造等各个环节来看,不仅反复地、大量地出现,而且已具备技术上相当的一致性,说明当时就有了统一的技术概念和要求。这种统一性的要求就是标准。

    在汉武帝之前,铸币、煮盐、冶铁是不受国家限制的,从汉武帝开始将铸币权收归朝廷,并规定
了统一的标准,实现了真正的货币统一。

    中国北宋时代的毕昇于I041年~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功地利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性原理,比欧洲类似的发明早了400年。

    中国古代不仅注意研究和使用标准化,也注意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推进标准化。中国是最早用政令
来规范统一标准的国家,如秦统一中国后颁布的《工律》就规定:“与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必等
”,这样的律条实质上就是对标准的规定。当时不但在《工律》中规定了手工业产品的标准,在《金
布律》中规定了布匹的尺寸标准;还在《田律》中规定了农业和种子的耕作使用规范。到了宋代,由
官方编写的110卷《军器法式》中更有47卷是军器制造规范技术标准,说明当时中国的标准和标准件还是相当发达的。标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给出这样的结论:“在公元3世纪到12时纪之间(中国)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可是,那时中国的标准化事业具有相当水平,并不落后。

    二、标准化事业反映国运之兴衰

    在经历了数世纪的辉煌之后,中国的标准化事业伴随着经济和国运的衰败开始衰败了,这是发生
在最近一、二百年之间的事情。

    近代标准化发展史的帷幕是18世纪末由英国的纺织工业革命掀开的。蒸汽机和纺织机带动了大机
器工业生产,促使标准化发展成有明确目标和系统组织的社会性活动。

    1798年,美国的E.惠特尼首创了生产分工专业化、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成为“标准化
之父’;1841年,英国的J.B.惠特沃思设计了“惠氏螺纹”,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螺钉和螺母,为互换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1870年,英国建立了“公差制”;1900年美国的F.泰勒首创了劳动时间管理标准,成为“科学管理之父。”在这一系列变革和进步中,行业标准化和国家标准化行为开始陆续出现。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各种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民间织织纷纷成立,致力于解决行业技术的统一问题,制定和发布各种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如英国的机械、土木、造船、钢铁、电气工程协会;美国的机械工程师、土木、锅炉商协会、材料试验学会等。1901年,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成立,这是世界第一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同年,美国成立了国家标准局,1918年成立了美国工程标准委员会,其他工业国家德国、法国、瑞士、荷兰、日本、奥地利等也都纷纷成立了国家标准化机构。

    正当近现代标准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曾经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业绩的中国标准化界却变得沉
默了,不但无所作为,甚至无声无息。这是怎么回事?审视那段历史,我们就会明白,那个时候的中
国,恰恰是中国封建王朝腐朽没落、帝国主义列强野蛮入侵,封建军阀相互割据的时候,国运衰败,
民不聊生,经济崩溃,谁还能顾得上标准和标准化呢?由此可知,标准化事业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
存在的,技术标准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用标准来规范生产秩
序和经济秩序,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些需要又是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兴衰紧
密相联的。国家兴,标准兴,国家衰,标准衰。今天的中国,标准化事业方兴未艾,反过来也说明,
我们的国家和中国的社会不是正在进入全民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兴盛时期吗?

    三、入世对中国标准化事业的挑战

    中国入世前后,标准和标准化事业受到了格外关注,这是以为,入世就意味着中国要承认和遵守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由此才能享有世贸组织成员的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

    中国在入世时谈判中涉及标准和标准化的承诺达13条之多,包括:
    1)四个月内接受《标准良好行为规范》;
    2)标准制定机构明确在定期审议现在标准使其与相关国际标准一致方面的工作方针;
    3)现行自愿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使其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
    4)将实施TBT协定的保护措施通知TBT委员会;
    5)所有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符合TBT协议要求;
    6)保证进口产品和国内产品适用相同技术法规、标推和合格评定程序;
    7)按照DRT协议的含义使用“标准”和“技术法规”;
    8)列出直接设在中央政府下,己经被授权可以批准发布技术法规和评定程序的地方政府和非政府
机构;
    9)描述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法规的政策;
    10)每5年审议一次技术法规,以使技术法规中引用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
    11)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的技术法规在5年内增加10个百分点;
    12)发布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公告,并公布这些信息的出版物名称。
    13)对拟议中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证求公众的意见。

    很显然,要兑现这些承诺不仅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更重要的是还要在许多方面实行改革。不改
革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难以使中国的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搞了几十年,连标准化这样的基础事业都没搞好,要入世了才知道
这也不适应,那也不适应,实在很遗憾。有这样的埋怨,盼望着早日把事情做好,心情固然是好的,
但也要客观地看,历史地看。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我们是自我封闭起来搞社会主义,运动场
上口号震天,运动员却只有一个,因此永远都是冠军。打开国门之后,赛场上的对手不但多起来了,
而且强手如林,由此我们才找到自己的差距,知道不能孤芳一赏,才痛下决心,增强实力,以求一搏
。这就是历史,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对待历史,全盘继承不行,全盘否定也个行,只有客观公正
地对待它,科学地总结分析它,才能从中找出有益的东西来。

    新中国建立五十多年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