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数字战疫 智慧城市建设提速
2020/12/11 10:08   时代周报      关键字:数字战疫 智慧城市 提速      浏览量: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人们“锁”在家中,但数字技术让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显示个人健康状况的健康码满足防疫期间的出行需求,生鲜电商实时更新库存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线上课堂开启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宅家学习生活等。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人们“锁”在家中,但数字技术让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显示个人健康状况的健康码满足防疫期间的出行需求,生鲜电商实时更新库存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线上课堂开启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宅家学习生活等。
  抗疫期间,各地的智慧城市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网络化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全方位、立体化的疫情防控体系被迅速建立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应对疫情的敏捷性和精准度。
  “智慧城市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多项核心作用,例如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效能和精细、精准化水平,成为疫情期间公共服务‘不见面’办理的主要渠道。”金砖国家智慧城市峰会中方代表、《数字中国》丛书主编徐振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智慧城市逐渐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破解城市病的必选项。经历了疫情的考验后,智慧城市亦暴露出了问题,例如数据的联通、开放和共享不够,导致数据的精准性与疫情防控的要求存在差距;相应系统建设只考虑日常需求,而没有对疫情之类的突发性事件作出预案。
  疫情进入常态化控制的当下,智慧城市还要为上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并找到适应本地的突破口。“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的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土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徐振强说。
  公共服务数字化
  中国的城市管理在疫情初期受到了挑战。市民生活出行问题凸显,亟须便捷的核验手段,社区防疫缺乏协同共进机制,节后复工复学,公共场所人员管控面临挑战。人口管理和疫情防控面临大规模、不确定、高风险等挑战。
  智慧城市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抗疫期间,国内多地开通和完善了网上办公服务,以信息化为手段的“不见面”公共服务方式被广泛推广。建立在大数据共享、人工智能等基础上的健康码、抗疫物资/调度等大数据平台、公共场所疫情红外防控和人工智能算法辅助诊断等,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
  以健康码为例,市民根据自身情况申报数据,系统后台进行数据校验比对之后发放健康码。在浙江率先应用后,陆续在全国多城铺开。有的城市还在此基础上搭建更多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数字化。
  “疫情缓解后人员流动频繁,健康码承担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包括疫情登记、小区出入,复工复产复课和更多公共服务。”徐振强说,智慧城市通过大数据共享、人工智能分析等,为疫情防控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撑。
  疫情期间,杭州就通过一个二维码诠释了智慧城市的精髓。2月,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按照不同风险级别显示红黄绿色,让检查人员快速识别人群中的中高风险者,作出相应的应急处理。在此基础上,杭州通过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亲清在线等,为复工复产提供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惠企政策一键直达企业的城市。
  新基建加速
  享受数字化给城市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重新思考,经历过疫情考验的社会如何构建一座更智慧的城市?
  从短板来看,例如地方与地方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数据联通、开放与共享仍然存在障碍。
  严防境外输入是当前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的防疫重点。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裘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海关数据仍是在国家层面,没有接口给地方政府,各旅客信息由航空公司自己掌握。现阶段,仍然只能采用人工核验的方式,对入境人员信息进行归集。信息共享的方式也很落后,比如从机场到政府部门,再到各街道,入境信息在不同的微信群之间传来传去,一方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这种简化的共享方式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
  实际上,很多城市制定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时,都是用十分先进的建设理念,搭建不同的系统工程,但工作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分工模式,比如由这个部门负责这个系统、那个部门负责那个系统。
  但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若干信息系统的集合。疫情之下,这个短板更为凸显,尤其体现在发现确诊患者后,核查其在城市的流动轨迹是通过调取监控或患者回忆,缺乏及时、精准排查能力,凸显现有的智慧城市架构对精细化应急管理支撑力不足的问题。
  “我国需面临在近期内提高城市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和中长期内进行高质量建设健康城市的双重需要,这是增强城市经济社会的韧性、持续改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必然举措。”徐振强说。
  新基建将为智慧城市的精细化提供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作为5G、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地应用最大的场景,智慧城市有望带动数万亿元投资。2月下旬以来,中央密集发声,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提出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