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智慧城市的下半场:平安以生态圈破局
2020/11/3 09:38   科技自媒体      关键字:智慧城市 平安 生态圈 破局      浏览量:
同时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后起之秀,深圳的成长和进化少了些历史的羁绊,最终在智慧城市的征程上一跃成为其中的优等生。比如咨询机构德勤在2020年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报告》中,将深圳列在了第一梯队首位。其他第三方机构的智慧城市排名中,深圳的位置也通常不出前三的榜单。
  英国诗人库伯的沉吟,可以说是深圳过去40年的写照。从偏居一隅的小渔村到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被证实是一座创造奇迹的城市。
  同时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后起之秀,深圳的成长和进化少了些历史的羁绊,最终在智慧城市的征程上一跃成为其中的优等生。比如咨询机构德勤在2020年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报告》中,将深圳列在了第一梯队首位。其他第三方机构的智慧城市排名中,深圳的位置也通常不出前三的榜单。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全新起点上,除了回顾深圳的城市进化历程,或许还隐藏着另外一个答案:深圳的智慧城市之路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而智慧城市的未来又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演进?
  01 智慧深圳的“关键先生”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人们习惯于用“关键先生”来形容在比赛中打破僵局,进而左右全局的一类选手。
  深圳在过去40年中的飞速崛起,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但在智慧城市的语境里,深圳从国内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的一员,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黑马选手,再到第三方机构青睐的研究对象,同样离不开推动城市智慧化进程的“关键先生”。
  正如许多人所谈到的,深圳是一座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城市,华为、腾讯、大疆、平安科技等一大批有着技术执念的企业,构成了深圳经济崛起的驱动底盘。而当深圳走上智慧城市的征途时,这些科技力量也从未缺席。
  一个直接的例子,中国平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组成的PATH阵营被称为中国智慧城市的主力军,其中有三家都诞生于深圳。不过三家企业并没有陷入内卷化,而是各出机杼、各擅胜场,形成了各自的战略及打法。
  就像2019年底的深圳盐田智慧城市项目,华为、腾讯、中国平安三方联合中标,让外界窥见了三家的所长与协同。彼时颇为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华为打“地基”、平安做“装修”、腾讯管“物业”。
  这样的比喻不可谓不形象,巧妙地诠释了三家企业的职能。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贺彪曾将城市剖解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的三元空间体系,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应为感知层、平台层和数据层:打“地基”的华为,为智慧城市打造了“神经系统”;做“装修”的平安,聚焦于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用户的应用场景;管“物业”的腾讯,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和服务入口。
  围绕华为和腾讯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中国平安可能是被低估的一家。所谓的智慧城市或许可以被拆解为两部分:“智”是以技术为骨架搭建城市,“慧”是精准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每一个需求。倘若只有技术的骨架,缺少应用场景的血肉,俨然不符合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在金融科技领域深耕30余年的中国平安,有着服务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用户的丰厚经验,可以说是最擅长“精装修”的企业之一。
  回头再来思考深圳领跑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因,似乎并不是偶然。
  意大利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曾将深圳成为中国智慧城市标杆归结为:“不同于欧洲城市对全球供应商的深度依赖,深圳拥有上万家国家级高科技企业,包括华为、腾讯、平安、中兴等科技或金融巨头,本身就是智慧城市的策源地。”
  诸如此类的观点可能只说对了一半,深圳不仅仅是智慧城市的策源地,还在于将不用的企业放在了不同的位置,华为、中国平安、腾讯等智慧城市的深度参与者担当了各自领域的关键先生。
  02 智慧城市的演进范式
  基于深圳的特殊定位,在智慧城市的探索中肩负了双重使命:既要找到深圳下一阶段的进化方向,同时也要向其他城市输出智慧化经验。
  按照住建部在2020年4月初公布的数据,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试点数量已经达到290个。如果算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确定的智慧城市试点,国内95%以上的地级市已经走在城市智慧化的道路上。
  智慧城市的遍地开花本不是什么坏消息,却重复性地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数据孤岛的存在导致底层数据无法打通,缺少顶层设计在建设中走了不少弯路,过于注重科技元素而忽视了应用的人文关怀……几乎所有的智慧城市都遇到了这些问题,然后在一次次试错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问题导向的演进模式。大多数智慧城市是以单点突破开始的,交通治理出现了问题就去做智慧交通的尝试,医疗领域出了问题就推动智慧医疗的建设,最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智慧的点。可当智慧城市走到合点为面的阶段时,各种隐藏的问题就开始集中暴露出来。
  然而智慧城市是个一揽子工程,追求的是一体化而非条块化,需要的不是不同项目的简单堆砌,而是城市的整体建设。
  所幸以深圳为代表的探路者,已经找到了新的演进范式——中国平安提出的“1+N+1”一体化解决方案。即以一个城市大脑为引领,一朵智慧城市云为依托,打造智慧政务、市民、企业的一体化平台,全面赋能N个智慧城市功能模块,包括城市治理、交通、教育、医疗、房产、环保、养老等等。
  毕竟智慧城市是包罗万象的课题,想要解决场景分散、数据割裂的问题,最首要的就是在平台层提供全方位的综合解决方案。
  与之对应的案例就是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i深圳。
  在深圳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i深圳接入了深圳下辖的10个区,并将水务集团、燃气集团、机场集团、巴士集团、东部公交、客货中心等生活服务纳入其中,以集约化的形式打破了“各自为营”的局面,进而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警务安全、生活缴费、电子证明、游玩预约、文体资讯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服务上,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体验。
  数据验证了一揽子方案的正确性。自i深圳上线至今,累计接入了7600余项服务,累计下载数超过1800万,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100万,覆盖了深圳85%左右的常住人口,并且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法人事项实现了掌上办理,深圳市民的办事效率提升近60%,人均办事时间节省2小时。
  “人们是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获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的观点,被深圳和平安智慧城市融进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初心。
  03 下半场是智慧生态圈
  正如深圳所担纲的使命:“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深圳的智慧城市探索不乏可圈可点之处,现阶段也仅仅才走完智慧城市的上半场。只需要简单回顾下城市的进化过程,就不难找寻智慧城市下半场的挑战:在两次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就已经是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象征,每一个维系百年而不衰的城市,无不建立了合理适宜的生态体系。
  有关智慧城市的生态体系,虽然深圳等急先锋们尚未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平安智慧城市等幕后助推者已经 向外界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前面提到的i深圳不过是平安智慧城市的其中一环,同步进行的还有智慧财政、智慧交通、智慧媒体、智慧法律、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解决方案组成的智慧生态圈。
  对于平安智慧城市为何聚焦于生态圈,不难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一是生态圈的战略协同。正如前面提到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应该局限于单个工程的建设,需要从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入手,涉及到经济模式的创新、营商环境的改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优化、环境保护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生态圈模式有利于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多行业之间互联互通。
  二是生态圈的可复制性。生态圈的愿景是将智慧带入每个城市,降低智慧城市的试错成本和落地门槛。毕竟国内的智慧城市还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城市的禀赋各异,早日走出零散局部的建设现状,进行全局性统筹规划,无论是对深圳这样的领跑者,还是智慧城市的后续梯队,生态圈都是提速升级的关键。
  至少就目前来看 ,平安智慧城市的智慧生活服务有了 i深圳的样板,正在以i绵阳、最珠海、我的盐城等形式在十多个城市落地;平安智慧交通的“深圳样本”,陆续复制到了南昌、济南、广州、赤峰等城市;平安智慧城市职业教育打造的“知鸟”智能培训一体化平台,业已在广东、广西、江苏、湖北天津等30多个省市落地……
  智慧城市的下半场显然不是单维的论题:深圳等智慧城市的佼佼者需要夯实智慧化的成绩,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打造全场景智慧的标杆;后续梯队的城市也需要踩着巨人的肩膀,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查漏补缺,加速走向全场景智慧。
  简单来说,智慧城市的下半场就是让智慧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到城市里的每个角落,也是平安智慧城市给出生态圈理念的要义所在。
  04 写在最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斯蒂格利茨未曾料到的是,高科技和城市化在中国的深圳进行了有机统一,“高科技”不只是美国的专利,华为、腾讯、中国平安等中国的科技企业 ,在人工智能时代走在了技术创新的最前沿,然后在城市化的浪潮下打造了智慧城市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即将进入下半场的时候,中国平安等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先生”,正在以生态圈的理念向全国乃至全球输出“智慧城市”。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