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2021/2/23 10:04   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键字:德阳市 新基建 三年 行动计划 2020—2022      浏览量:
新型基础设施是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数字德阳建设精神,加快推进全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德阳经开区管委会,德阳高新区管委会,各重点产业功能区,市级有关部门:
  《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八届八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16日
  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新型基础设施是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数字德阳建设精神,加快推进全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基建、新要素、新经济、新服务、新治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打造全市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完善、延伸和补充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壮大数据要素市场,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数字经济产业新生态,为德阳市推进“互联网+”、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二)基本原则
  1.市场运作,政府扶持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逐步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实现建用协同。加大政府对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等领域新基建项目的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促进治理能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2.先行先试,示范引领
  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智能工业等发展契机,推动新基建项目先行先试,为落地实施和商业模式探索提供试验田。分领域加快推进新基建示范项目建设,以示范应用推动新基建应用深入和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3.融合创新,构建生态
  以新基建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与产业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融合创新。加大数字科技服务企业引进力度,促进数字科技产业集聚,打造数字科技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促进德阳数字科技产业发展壮大。
  4.优化环境,保障安全
  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政务服务,简化行政审批,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等相关规章机制,加强安全防护设施建设,确保网络、平台、应用、数据、人员等全方面安全可控。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基本形成“数字基础设施泛在先进、数据要素服务体系健全、数字经济业态创新活跃、数字治理协同联动、数字服务便民利民、数字安全保障全面有力”的数字德阳崭新发展局面,“新基建、新要素、新经济、新服务、新治理”全面构建,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新型基础设施成为德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泛在先进。到2022年,基本形成“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全光网城市,家庭光纤入户覆盖率达到95%,200Mbit/s以上固定宽带用户占比达到80%,IPv6网站支持率达到80%。5G基站超15000个,城区重点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到90%,5G用户普及率达到50%。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内外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全天不眨眼、重点全覆盖”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框架。全市大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3万架,建成布局合理、业务统筹、特色鲜明的大数据中心格局。全市充电桩设施达到5万个以上,基本建成“车桩相随、布局合理、智能高效、保障有力”的充电桩基础设施体系。
  数据要素服务体系健全。到2022年,建成一体化的城市运行大数据中心和一批重点行业大数据中心,西南数据存储灾备基地规模初具,城市大数据运营中心启动运营。基本形成促进数据资源共享、流通交易、开放开发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人才队伍、体制机制,数据要素市场服务全面健全,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各领域形成一批模式创新、成效显著的大数据示范应用,城市大数据资源汇集、共享、开放、应用、治理等水平和能力全面提升。
  数字经济业态创新活跃。到2022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全面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领域产业数字化全面提速,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100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230亿元,成为四川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高地。
  数字治理全面协同联动。到2022年,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政务信息系统云平台迁移率超过95%,电子证照库基本建成,电子证照使用率达到80%,政务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率达到90%,公共信息资源社会开放率达到100%,社会信用信息部门实时共享率达到90%,“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政府部门社会治理全面实现协同联动,“一网统管”能力全面提升。“德阳市民通”移动客户端全面建设。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全面建成,依托德阳城市大脑,基本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化、可视化的政府社会治理模式,政府科学决策、协同联动、精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服务便民利民。形成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社保、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超过50%,智慧校园建设覆盖率达到50%。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行动计划和重点工程
  (一)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推进行动
  1.持续推进宽带网络建设
  加快千兆宽带全光网城市建设,推动城镇用户千兆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推进光纤宽带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加快延伸。持续推动光网络设施向高速化、智能化升级,优化骨干网络结构,引入部署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升级城域网和传输网,扩容网间带宽和接入网,构建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的城域骨干传输网络。推动3D影视、超高清视频、VR、AR等高带宽内容发展,建设千兆固网智慧家居集成应用示范小区。构建面向5G和云计算的智能IPv6网络,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新型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2.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
  加速推进5G独立组网核心网建设和商用,推动市区深度覆盖、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全域覆盖,形成有规模效应的应用。强化5G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车站、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以及市政路灯杆、电线杆、交通信号杆、视频监控杆等社会杆塔资源向5G网络设施开放,有效降低建网成本和设施租赁成本。面向制造、交通、能源、水利、教育、医疗、文旅等应用领域,加快打造5G网络标杆,支撑5G应用。启动“5G+”智慧园区建设,打造成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紧密结合的“智联体”。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建立移动通信基站站址管理、社会杆塔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等平台,推动杆塔资源深入共建和开放共享。
  3.推进物联网建设部署
  完善升级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LTE-Cat1)和5G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保障高、中、低速不同场景需求。建设城市公共物联网云平台,推广物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在智能制造、环境监测、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多领域创新应用,支持灯杆、天然气设备等海量终端接入,提升大数据运营能力。完善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继续提升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支持什邡、广汉等区县市建设面向NB-IoT、4G和5G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
  4.推进政务基础网络建设
  推动市、区两级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建设相关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加快市级部门业务专网整合,全面提升带宽能力,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全省一张网”服务支撑能力。提升政务专网覆盖和承载能力,充分利用政务光缆网和政务外网传输网资源,为高清视频会议和高清图像监控等流媒体业务提供高速可靠的专用传输通道。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提升政务服务和部门业务的网络支撑能力。
  (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打造行动
  1.打造城市大数据中心
  推进城市运行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全市一体的城市数据大脑,汇聚各部门、单位数据资源,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智能摄像头等数字化设备数据向云平台迁移,整合视频数据、业务数据等,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标准开放、统一规范、统一安全、统一运维的德阳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完善德阳市数据标准规范体系,统筹政务数据资源管理,融合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为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者提供大数据平台支撑和数据资源服务。加强高价值社会数据的“统采共用、分采统用”,探索数据互换、合作开发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的汇聚融合治理,构建城市大脑应用数据支撑体系。加强城市各类数据的统筹管理、质量评估和更新维护,形成数据资源采集存储、交换共享、开放开发等全链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设完善统一的市县两级城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编制完善公共数据目录,统一数据接入规范标准,完善目录区块链的运行和审核机制,推进多层级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的共享开放,支撑交通、教育、医疗、金融、能源、工业、电信以及城市运行等重点行业开展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
  2.建设重点行业大数据中心
  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交通、烟草、白酒、医疗等重点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具备海量数据服务的行业大数据中心,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搭建德阳装备制造工业云,以德阳装备制造产业为基础,整合国内、国际一流数字设计和智能制造资源,形成互联网、装备制造产业生态。支持企业充分整合、挖掘、利用自有数据或公共数据资源,面向具体需求和行业领域,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服务。加全市行业数据资源统筹规划,统筹全市行业数据资源建设,整合类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完善数据资源采集汇聚,促进大数据技术整合、业务整合、数据整合。推进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加快形成技术超前、规模适度的边缘计算节点布局。
  3.建设区域数据存储灾备基地
  立足具备优势数据资源的成都,着眼西南地区未来战略数据储备,高标准建设西南地区数据资源存储灾备基地,面向政务、电信、金融、能源、交通、互联网等涉及国家安全、国际竞争、国计民生、大众福祉的行业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存储灾备支撑服务。探索引进一批省市数据资源项目,为全国各地提供异地灾备服务。探索将德阳数据灾备基地建设成国家级灾备中心节点,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云数据灾备产业发展。
  (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升级行动
  1.推进智慧交通设施建设
  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打造城市智慧交通大脑,建立起人、车、路、云、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行协调体系。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天府大道北延线、成绵高速扩容、成南高速扩容、成都三绕德都段、高新区骨干路网、城西快通、什德中快通等境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区主干道等交通感知和管控设备部署,完善5G通信网络和路面前端的信号系统、电警、流量采集、LED交通诱导、交通仿真等设备盲点补建和升级改造。建设城市级交通数据中心,构建接入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铁路枢纽、长途汽车站、公交枢纽站等交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汇聚城市交通路网、车流、客流、停车场、场站等交通数据,提升综合交通运行监测、综合监管、信息服务、应急指挥调度、仿真与辅助决策等能力。适度超前布局燃料电池汽车终端设施,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率先应用落地。加快充电桩在城区、区县、乡镇、国省干道和旅游景点等深度覆盖,推动车桩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用户、车辆、运维的动态全局最佳匹配。推动德阳市公交南站、什邡通用航空机场、成兰铁路客运枢纽站等一批交通站点的智慧化建设。推进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探索开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不同类型和风险等级的道路测试场景。发展“互联网+出行服务”,推广智能安检和电子客票服务,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公共交通信息、共享出行等一体化动态交通信息查询和客运定制、交旅融合的定制化服务。建设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全面接入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场的动静态数据,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样化公共停车信息服务。
  2.推进智慧能源设施建设
  建设市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推动域内重点用能单位布设能源感知和通信系统,实现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数据共享。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德阳±500千伏换流站至绵阳南500千伏双回路等项目智能化建设,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电网智慧化运营和智慧化判断。推动电力行业智能物联网监测平台建设,开展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加强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精准负荷控制、配变监测等智能终端推广力度,筑牢智能电网感知神经末梢。推动光纤通信与5G无线专网建设,推进面向智能电网的5G技术规模化应用,依托5G网络赋能高级计量、配电自动化、智能巡检等应用场景,形成智能电网发电、输电、配电通信闭环,打通低压配电通信网“最后一公里”。
  3.推进智慧水利设施建设
  部署水利环境感知触觉,建设河流湖泊全面监测体系,构建智慧水利全流域管控平台,在现有水文监测站网基础上,对域内河流、湖泊进行全面监测,提升防汛抗旱预警预报水平和江河湖泊日常监管能力。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测感知网,对水库、重要堤防、重要闸坝、规模以上泵站、大中型灌区、引调水等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感知。构建德阳水利一张网,联通德阳市局与区县水利局,依托泛在互联网实现水利感知前端信息传输和移动互联。推动石亭江防洪治理、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等农田水利工程智慧化建设。构建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服务、统一门户、统一监管的德阳市水利数据中心,打造水利大脑。推进水利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建设,依托水利大脑,利用大数据分析、水利模型、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多源融合、纵横联动的实时监测和决策指挥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对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河湖监督、水旱灾防御、水文管理、水行政及公共服务等业务体系的全面梳理和归类整合。
  4.推进智慧物流设施建设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服务业,加快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建设,推动“互联网+”物流创新工程,推进现代流通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加大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商贸物流设施的应用。推动冷链仓储中心、快件仓储中心、分拨中心、转运中心、配送站等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开展仓储、分检、配送、装卸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以物流港、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宝湾物流、北新国际、智慧陆港物流园、绵竹大数据智能仓储物流园等重点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国际物流。推动城乡配送网点工程,发展共同配送、无接触配送等末端配送新模式。推动用于药品、商超用品、蔬菜鲜果等不同品类物件的多功能柜的布设,提升智能化、集成化和综合化服务功能。支持什邡5G+智能物流发展,构建5G、AI、无人化设备等新技术体系,构建智慧物流网络,实现传统物流行业新旧动能转换。
  (四)数字经济推进行动
  1.加快发展产业互联网
  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加快德阳市工业赋能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德阳市智慧工业管理云平台、工业智能云计算中心、工业软件云共享平台、工业云服务平台、人工智能研究院、工业互联网金融云平台、产业供应链平台、智能制造云平台一批配套服务平台。面向电力装备、烟草、酒业、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支持企业打造专业性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形成服务成德眉资、辐射西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打造服务业等细分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平台技术支撑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以重点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开展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聚焦产业互联网架构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推动安全标准制定与安全产品研制,以企业为主体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测试验证环境,推动产业互联网新技术孵化、新产品验证。营造产业集聚生态,依托电力装备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创建电力行业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2.推动“5G+产业”创新创业
  落实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要求,聚焦德阳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等本市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应用。推进“5G+”应用示范,以东方电机“5G+远程运维”、特变电工“5G+虚拟现实”生产缺陷检测、万航模锻“5G+移动边缘计算”企业内网改造等为抓手,针对重点企业打造“5G+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搭建基于5G专网的工业协同制造平台,推动5G技术与工业网络、工业软件、控制系统融合。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企业内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基于5G网络和北斗导航等技术,加快在线监测、远程控制、远程管理、远程调度等示范应用。推进5G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北斗、网联车、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结合。支持企业利用5G融合新技术,打造并提供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开放、应用开发环境等共性平台。支持5G+AIoT器件开放创新平台、5G+超高清制播分发平台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设5G检测认证、创新中心、5G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构建5G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一批5G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3.推动“智能+产业”创新创业
  推进人工智能+优势产业创新创业,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传统制造向高端、绿色、服务转变。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支持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强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传感器等应用,加快推进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围绕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支持发展增材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及装备深度应用。大力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医疗、智能无人机等公共服务类智能产品,提高智能监控、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行业应用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支持“算力、算法、算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深度学习框架与算法平台的研发、开源与应用,推动各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建设,形成智能高效的数据生产与资源服务中心。支持深兰人工智能“两院两区一校”建设,推动“产”“学”“研”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支持中江、什邡等县市建设城市智能云平台,发挥成德绵经济圈制造业优势,整合国内、国际一流数字设计和智能制造资源,带动交通、应急安全、建筑管理、电力、环保、物流等产业智能化发展。
  4.推动产业创新设施建设
  鼓励企业研发、运营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支持基于共享平台开展共享软件、智能算法、工业控制、网络安全等应用创新,促进形成协同研发和快速迭代创新生态。支持搭建支持多端多平台部署的大规模开源训练平台和高性能推理引擎,形成面向产业应用、覆盖多领域的工业级开源模型库。围绕脑科学、量子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快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领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推进“德阳数字经济港”项目建设,培育德阳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聚集区,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加速市场化专业化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市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等。
  (五)数字民生打造行动
  1.推进智慧教育设施建设
  推进教育城域网和无线校园建设,试点5G应用,推动校园物联网建设,推动校园设施智能化。建设平安校园,构筑视频监控、危险预警、人脸识别、幼儿园接送、学生宿舍智能管理等平安校园安全设备,强化校园网络管理及信息安全,建立校园网络运行监测体系。打造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分批次升级教室智能交互设备、信息化教育教学终端、智能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探索推动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教学融合。推动数字校园、数字实验室、全息课堂等建设,探索推动虚拟现实等技术与教学环节融合,试点建立个性化学生数字画像,创新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面向大规模在线教育的信息化基础应用平台,支持教育机构开展云直播、云课堂等在线教育。探索“互联网+教育”的网络学习空间新模式,加速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教学资源发布、应用、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大平台,整合教学质量监测、高考改革信息化系统等数据,推进校园大数据融合应用。
  2.推进智慧医疗设施建设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全员人口数据、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病历、基础资源信息“聚通用”,推进医疗数据整合共享,形成基于个人的实时、有效、动态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数据库。打造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构筑区域医学影像、检验、病理、心电中心,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同质化、一体化诊断水平。扩大电子健康病历共享范围,推进医疗影像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推动医学检验项目、医学影像检查和影像资料互认。推进覆盖县市医院内部网络、远程医疗专网、应急救治网络的5G智慧医疗示范网建设,开展5G智慧医院试点,推进标杆医院5G应用全场景应用,依托5G网络打通医院内部数据系统,完善高清视频对话、实时病历和医嘱共享等功能。建设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医务人员、应急物资、设施设备等情况的及时了解和调度。搭建智能医保监控系统,提升医保结算效率与医保资金监管能力,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广“互联网+医疗”, 开展可穿戴等新型医疗设备的应用。依托“健康德阳”APP提供挂号、预约检查、候诊提醒、划价收费、报告查询等网上无纸化服务。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实现预防、临床、公卫、康复、急救、监管、科研等全业务领域的数据化服务。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智能导诊、患者识别、全生命周期档案建立、药品和耗材溯源等领域应用。
  3.推进智慧文旅设施建设
  实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农家书屋和基层图书馆互联互通,指导新华书店将农村发行网点建设与农家书屋管理使用相结合,优化内容供给,有效对接群众需求。构建覆盖全市、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打造统一的数字身份认证系统。高质量打造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世界古文明研究和文化旅游高地,塑造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世界级文化IP,构建深入感知、高速网络全覆盖的智慧新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VR、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能导览、沉浸式体验、场馆人流量感知、文化衍生品数字化定制等功能。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中国雪茄风情小镇、天府冰雪小镇等一批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推动5G+VR/AR虚拟购物、5G+直播、5G+电竞等系列应用场景建设,推进“VR全景智慧旅游地图”“一键游德阳”等智慧旅游项目,鼓励景区推出云游览、云观赏服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厕所等智能硬件设施建设,加速德阳“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综合管理、宣传推广、公众服务能力。
  4.推进智慧养老设施建设
  建设12349社区服务平台,通过养老数据信息沉淀,为满足条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助浴、助洁、助行、助医等服务,打造“无围墙老年公寓”、15分钟生态养老服务圈。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打造健康管理中心、科学体检中心、创新医疗中心、养生度假中心、定制化健康管理等智能化服务体系。推进“智慧医疗+居家养老”,与居家老年人建立长期服务关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实时在线的健康管理、紧急呼叫、GPS定位、线上健康咨询、线下医疗服务等综合服务。引导企业开发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探索创新型智慧健康养老运营、服务、管理全流程体系。加强健康管理类可穿戴、便携式健康监测、自助式健康检测、智能养老监护、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健康养老设备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造一批智慧养老院和养老社区。
  (六)数字政府构建行动
  1.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机制
  完善政务共享交换平台,扩大数据归集范围,提高数据质量和入库更新时效,加强大数据基础平台、数据治理系统、数据集成系统建设。加强市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的梳理,建立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分级分类制度,确保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政务数据资源在不同安全规则机制保障下开发利用。建立个人信息和其他敏感数据脱敏、使用等规则制度,确保数据安全交付开发利用。完善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上与国家、四川省平台实现对接,构建市、县两级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共享交换机制,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体系、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各级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使用方式和权利义务。加强政务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动态更新和校正完善机制,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服务可用性。
  2.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建设,扩容政务云存储空间,提升政务云运算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已有政务信息业务系统和新增业务系统云化迁移。深化一体化政务服务,以纳入全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一网通办”建设试点市为契机,构建移动客户端、自助服务端、网厅服务端+N种业务应用的“3+N”智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超市建设,进一步增加集成到政务服务超市的事项。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升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规范性、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优化统一申办受理,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建设完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系统平台,深化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场景中全面应用,探索电子证照与实体证照形式脱钩、管理统一、并轨运行的新模式,支持企业电子印章推广使用,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和市民办事“无纸化”。加强城市码、电子签章、统一移动客户端等共性组件的集约化建设,为各部门提供基础算力、共性组件、共享数据等一体化资源能力服务。依托市民服务热线数据,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接诉即办”中的应用,建设在线客服与导办、办事管家、用户个人空间及全市“好差评”等系统。建设“AI+一网通办”基础平台,构建AI内容学习总库,形成AI服务目录清单,实现在审批、服务、监管等场景下的智能化服务。
  3.构建政务数据决策支撑体系
  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政府决策机制,构建政府决策系统平台支撑体系,优化服务渠道、方式和手段,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加强政府决策大数据创新应用,在经济运行、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重点应用项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构建政企合作、多方参与的数据合作机制,推进同互联网、金融、电信、银行、能源、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企业积累的社会数据进行平台对接,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决策数据支撑体系。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有限责任机制、容错和纠错机制、收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参与政务数据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利用政府专项资金扶持、数据创新应用大赛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利用政务数据资源开展创新创业。
  4.加强新技术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
  加强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互联网+政务”中的应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场景,丰富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人社、公安、城管、应急、文旅、党建、医保等中应用。探索“5G+智慧政务”新模式,推动5G与政务服务创新应用,加快构建融合5G技术的新型政务服务应用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风险预判、经济运行、政府决策中的应用,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重构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业务协同,塑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决策氛围。探索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不动产登记、重要商品监管、金融服务与监管、行政执法监管等领域的应用。
  (七)数字治理打造行动
  1.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
  推动德阳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建设,打造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集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中台、万物互联感知平台、数字孪生城市等板块,构建全市城市管理执法案例库、行业知识库和模型库,建立常态化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加强传感器、智能标签、智能感知设施等城市“神经末梢”建设,打通交通、城管、市政、环保、公安、消防等多部门数据,实现城市生命体征的全量、实时感知,形成应用枢纽、指挥平台、赋能载体“三合一”,增强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建设智慧城市应用赋能中心,集成应用支撑赋能平台、智慧城市指挥调度系统、业务支撑硬件系统、政务大厅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系统。推动城市大数据运营中心建设,开展数据特许运营开发,满足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数据支撑需求。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支持广汉、绵竹等市县智慧城市建设。
  2.推进治安防控数字化
  完善市级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平台,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基层网格化治安防控信息化水平,实现基层网格信息数据与综治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深入推进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终端建设,构建社会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密织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构建“全天不眨眼、重点全覆盖”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框架,推动全市各行业、各区视频图像资源联网共享和应用。建设全市公安大数据智慧大脑,建成全息感知网络体系和数据整合共享体系的两大骨干支撑,完成智情预警、智侦提效、智感防控、智管强基、智服惠等的“五大警务应用生态”建设,构建信息预警、发布、接收、处置、反馈和监督的“大数据+警务决策”工作机制。发展智慧警务,推进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智能感知、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社会治安领域的应用,推进公共安全管理及服务前端感知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安信息、社会治安信息等数据资源汇聚整合,提升公共安全事件监测预警、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治理、反恐维稳等能力。推进智慧消防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提供消防信息预警、发布、接收、处置、反馈和监督等功能。
  3.推进安全生产数字化
  加强安全生产感知体系建设,广泛布设红外、传感、监控等先进科学技术设备,对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区、危化品仓库、罐区、中控室、特殊作业区等实现实时数据在线监测和视频智能巡查。建设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政府侧集成企业数据中心、行政执法监察、隐患排查治理、应急救援指挥、决策分析管理、绩效考核系统、调度通报等业务板块,企业侧涵盖企业基本信息填报、隐患排查治理、行政许可办理、帮助中心等功能。打造“互联网+安全监管”新模式,推进安监业务数字化,实现网上实时动态监管。构建立体防控、多元防御、实时防范的安全隐患预警体系,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企业安全、消防等方面的隐患问题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构筑全天候实时感知监测能力。
  4.推进应急救灾数字化
  构建天地空一体化应急救灾感知通信网络,形成随遇接入、全维感知、信息融合、可视指挥、智能协同的全过程信息链路。建设应急管理信息资源库,构建数据采集分类系统,形成应急核心数据,实现数据聚通用,整合安全生产事故、水旱灾害、地震地质、气象灾害、森林火灾、气象信息、救援队伍、救援物资等应急信息资源,汇聚防汛抗旱、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部门预警信息,实现统一接收预警、统一发布。构建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对各类风险源、风险状态和趋势进行综合评估,依据风险分级标准,绘制风险分布图。打造德阳应急救灾管理指挥平台,建立调度精准、处置科学、指挥扁平的“大数据+作战指挥”救援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
  5.推进市场监管数字化
  推进“互联网+监管”,搭建覆盖全面、互通高效、管理精准的数字化市场监管平台,覆盖商事、食品监管、药品监管等子平台,并延伸至综合移动执法终端。依托法人基础信息库,构建市场监管“数据仓”,汇聚电子证照、电商平台、日常监管、抽检快检、特种设备、行政执法、网络舆情等数据,创新数据实时采集和分类方式,推进科学决策和大数据慧治,为创新市场监管模式提供数据支撑。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推动市场监管数据开发利用,为政府研判经济形势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分析服务。
  6.推进生态保护数字化
  实施“三磷”污染防治,扎实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专项行动,着力优化工艺,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提升“三磷”污染防治信息化水平,对涉磷工厂部署废水、废气、废物监测感知终端,实现磷排放实时感知和风险预警,促进磷钛化工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化工产业绿色发展。建成土壤风险管控区和先行示范区,开展用地污染状况在线监测,狠抓新市工业园等重点问题整治,促进磷石膏“消增削存”。实施沱江全流域污染防治计划,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海诺尔垃圾处理厂智能化技改升级,推动蓥华等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式投运,加快城镇污水智能管网建设和改造。
  7.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德阳市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促进信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记录健全完善,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实现社会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在重点民生领域建立拓展信用应用场景,实施“信易批”“信易行”“信易游”等“信易+”系列项目,提升市民对信用建设的获得感。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对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八)数字安全保障行动
  1.加强政务信息平台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平台开发利用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审计、保密审查、日常监测、应急处置等制度。建设政务信息平台标准,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撑,规范政务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全覆盖管理,增强技术防范能力,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构建政务信息平台安全保障技术保障,着力解决数据共享过程中敏感及隐私数据易泄露、数据共享全过程审批记录、共享数据流转管控策略制定等问题,满足对共享主体的责任界定。加强数据加密、数据脱敏、分布式共识、数据安全标识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强化政务信息平台安全保障。
  2.完善产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制度,重点加快重点领域、复杂网络、新技术应用、大数据汇聚、互联系统等各类型条件下网络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设,切实提高系统访问、技术应用、复杂网络、运维人员、数据流通等方面安全管理能力。加快构建网络安全保障大平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网络安全保障的深度应用,加速网络安全监管数据的快速、实时、无缝流动,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实现网络安全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围绕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5G等场景,将网络安全能力融合到业务中形成部署灵活、功能自适应、云边端协同的内生安全体系。支持建设集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风险评估、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和联动指挥为一体的新型网络安全运营服务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规划建设、项目投资、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方面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加强产业引导,完善产业准入,强化标准建设,打造产业生态。加快与中央、省级部门对接,做好与国家、省数字经济、新基建等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衔接,积极承接试点示范,推动一批关键性重大工程落地,加强组织落实,形成推进合力。成立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政府机构等专家学者,为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制定、产业扶持、产业准入、制度建设等方面决策提供支撑服务。组建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联盟。
  (二)创新产业政策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跨行业基础设施“多规合一”体制机制。推动高铁、机场、高速公路、车站等交通枢纽,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公共设施开放场地、管线、机房等资源,查处住宅小区和商业楼宇宽带垄断行为,严厉打击破坏通信设施违法行为,降低基站租赁、资源占用、设备维护等费用。加强对全市重大新基建项目土地指标的保障,对特别重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由市相关部门“直供”解决,鼓励采取“弹性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方式供给土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运营。加大与上级部门协调力度,统筹好全市工业用能指标,大力支持5G 、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争取各级财政专项扶持,通过项目包装、产业引导等,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
  (三)完善投融资政策
  统筹市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本市大型基建专项资金向数字基础设施倾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支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应用创新。扩大政府专项债扶持范围,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新基建项目建设申请政府专项债。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加大财政资金入股力度,扩大社会融资规模,支持城市新基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电信普遍服务基金投入。加强银政企供需精准对接,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普惠低息信贷投放。 支持新基建领域企业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在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税收返还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强招商引资
  打造懂产业、懂政策、善招商的专业化团队,健全项目洽谈快速反应机制、准入项目评价机制等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客户经理制度,对入驻企业及落户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跟踪服务”,提供从立项、设计、施工、土地补偿、环境协调到竣工、运营的全链条和多方位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对口服务。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经济产业链,开展补链招商,推动单一项目招商向形式产业完整链招商转变。建立以市主要领导牵头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
  (五)加强人才引进
  打造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城市亮点,形成产业吸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创新环境优的发展环境。用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各项激励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特殊人才补贴计划,打造从创新苗圃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调整和完善创新创业领域人才引进、激励和晋升等方面的制度,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决策权,探索建立以创新、实用为导向的人才管理办法。建立面向高校毕业生及实用型人才的安居保障体系,为引进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住房补助、安居入户、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优惠保障。
  (六)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审批事项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压减行政许可和整治
各类变相审批,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 “掌上办”“网上办”“就近办”,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和项目预审制度,用好“承诺制”“项目秘书制”。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适用于新业态新模式的“沙箱监管”措施。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化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关心关注新生代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成长,营造尊商重企的社会环境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