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发射场安全防范建设与管理军民融合思考
2019/11/12 09:20   中国安防   王静 尹续峰 李龙   关键字:航天发射场 安全防范 军民融合      浏览量:
航天发射场根据不同的任务有其特殊的防范需求,且地域覆盖范围广,包括戈壁、高原、海滨等多种区域,地理位置特殊、装备种类繁多,包括多类测试厂房、塔架、航天发射器、卫星、导弹等,需要针对各类防护需求进行针对性安防技术构建。
  针对航天发射场安防系统在建设和运维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仅依靠发射场自身业务应用和管理能力,距构建全维防护能力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世界航天强国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航天发射场安全防范建设和管理可以按照“集智攻关、驱动创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航天发射场安防系统在建设和运维管理借助国内领先的安防产品生产企业、国字头科研单位以及口碑良好的系统集成商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力,将发射场安全防范实际需求转化应用实践,深化安全防范领域技术合作,各层次人才培养培育,切实提升航天发射场安全防范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一、军民融合基础

  发射场安全防范特点

  航天发射场安全防范系统经过多年建设完善,主要特点如下:

  (1)地域特殊范围广

  航天发射场根据不同的任务有其特殊的防范需求,且地域覆盖范围广,包括戈壁、高原、海滨等多种区域,地理位置特殊、装备种类繁多,包括多类测试厂房、塔架、航天发射器、卫星、导弹等,需要针对各类防护需求进行针对性安防技术构建。

  (2)应用信息系统众多

  不同发射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需要综合考虑陆域、水面、水下、低空四维一体的防护体系的构建,尤其水面、水下防护、低空是重点和难点,涉及的技防设备除了传统的安防设备之外,需要应用到雷达、声呐等不同领域技术。后端信息处理涉及到多种信息数据的融合分析,且因所处位置气候条件恶劣,需要考虑系统设计的环境适应性。

  (3)精准性、可持续性高

  发射场的活动人员因其管理要求的特殊性,人员着装基本统一,内部车牌多为自制,需要更为精准的识别算法和技术,任务环境安全保障要求安全防范365天全年、全天候稳定高效运行。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发射场安全防范主要表现在三个缺乏:一是缺乏针对特定区域的安防技术和评估办法支持,尚未形成可量化的发射场安防系统性能指标进行指导建设;二是缺乏统一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现行各系统未得到有效整合,数据建设存在孤岛现象,全维度体系支撑能力不足;三是缺乏全寿命的运维体系,航天发射场基层专业岗位人员流动快、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缺乏,导致发射场安全防护水平还比较低,无法完备保障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影响发射场军事目标安全。发射场安全防范现存的问题与不足是保障发射任务执行和日常管理安全稳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隐患,也已制约了发射场的未来发展。

  3

  国内安防行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安防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安防行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壮大期,目前已经构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以及集成化与自动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在国际安防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国内的安防企业以海康威视、浙江大华、宇视科技和苏州科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具备完善的安防产品生产线和专属技术研发研究院,同时还有天地伟业、蓝色星际等专属行业的安防企业,华为、新华三等IT领域跨界发展的新晋安防企业,旷视、商汤等新型AI技术安防企业,都是引领我国安防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以航科航空、中电(科)、中船集团等国字头科研单位在军工、航天领域信息化建设和任务执行一直担负着协助发射场开展需求论证及规划论证,提供集成化系统解决方案等重要任务,他们具备安全防范相关的技术集成和应用开发能力。

  二、融合机制

  当前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航天发射场安全防范的发展完善可借力地方安防企业、国字头科研单位以及口碑良好的安防系统集成商等各方安防技术力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军民融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合作方向

  围绕发射场安全防范保障、未来新建发射场安全防范以及安防系统运维保障需求,须重点在发射场特定环境下进行安防技术及评估办法研究,发射场安全防护数据综合应用体系与维护管理机制建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军民融合深度合作,实现发射场安全防护综合保障精准应用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窗口。

  合作模式

  (1)建立联合实验室开放平台模式

  航天发射场技术部门、研究所等技术总体单位和安防企业本着资源互补、服务航天、军民融合、合作共赢的创新理念,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安防AI、性能评估指标、综合信息网络、安防数据云平台建设、全寿命运维等多项技术领域共设联合研发课题,多方渠道投入研究经费,整合国内安防企业与研究院优势资源,解决发射场安全防范中的难题,健全安全防范管理体系及防范机制。

  (2)联合开展发射场安全防范数据体系研究

  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既能有效支持发射场各种紧急状态下的安全防控,为发射场建立设备监控、人员管理、车辆管控和应急处突应用提供全面的数据基础,针对发射场重大安全威胁、关键防护目标和核心部位,形成完善的发射场威胁风险、防护对象和设备设施数据体系,建立发射场威胁因素和风险防护的数据库,实现发射场安全防范风险的有效定量评估和安全预测。

  (3)共同推进先进安防设备与技术工程验证

  发射场安全防护环境适应性工程验证是新设备、新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保证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并为新安全防护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布控提供借鉴。通过环境适应性工程验证推动新的安全防护技术在发射场应用,实现算法、技术的综合评估,并通过“点面延伸”实现新设备、新技术在发射场不同防护领域的全面推广应用。

  (4)技术、信息、人员、平台共享模式

  在需求对接、技术研讨、项目评审、会议交流、人员培训等各方面建立互相支持、相互学习的互惠共享模式,促进发射场与研发机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合作机制

  (1)建立科研合作机制

  针对航天发射场安防AI技术、性能评估指标、综合信息网络、安防数据云平台建设、全寿命运维等等,联合申请国家、军方和地方科研项目,成立联合攻关项目组,明确双方研究内容、责任、经费、人员、保障条件等要素,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和特长开展合作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在航天领域的落地转化。

  (2)建立信息与平台共享机制

  保证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科研成果和资源共享机制,深度挖掘现有环境、设备、安防数据信息,提高发射场安全防范技术攻关效率和研发水平,建成发射场安全防范数据库及网络平台,形成技术和应用资源的最佳防范功效,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整体平台能级。

  (3)建立交流培训机制

  围绕发射场安全防范相关技术领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报告和培训会,分析发射场安全防范风险问题,讨论安防新设备与新技术研发方案,介绍安防前沿动态与成果,培养掌握安防知识理论,懂技术、能实干的专业技术人才团队。

  (4)建立联络机制

  建立联络常态机制,协商制定长期和年度创新技术发展、资源共建共享、人才队伍培养、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计划。

  (5)建立协商机制

  及时对合作情况进行沟通协调,通报计划执行情况,梳理合作成果,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统筹制定工作计划,不断推进并深化合作内容与合作事项。

  (6)建立总结机制

  对合作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形势、明确任务,推进成果转化应用,确保合作有序有效、健康发展,稳步、快速推进各项工作实施。

  三、保障措施

  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向发射场和安防企业、国字头科研单位以及口碑良好的安防系统集成商开展科研项目、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等各领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及相关信息共享支持,为安防研究所提供科研成果在发射场的工程验证条件,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发射场视合作的安防企业、国字头科研单位以及安防系统集成商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在军队招标和服务采购政策范围内,优先考虑合作伙伴作为提供安全防范建设项目全过程供货商、科研单位和集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安防企业、国字头科研单位以及安防系统集成商视发射场为重要客户群体,优先为其提供各类产品、技术及咨询服务和支持。

  深化科研合作

  在国家和军队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立联合实验室开放平台,发射场与安全防范领域合作伙伴联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运用安防设备、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的知识和技术,寻求解决发射场安全防范建设项目决策、准备、设计、实施、管理、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最佳途径和最优效果。

  提供技术科研、工程咨询及维护保养服务

  作为发射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安防企业、国字头科研单位以及安防系统集成商凭借其在安全防范设备技术、工程建设以及维护保养领域的专业优势,为发射场提供设备技术、工程咨询、工程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及系统维护保养等服务。

  开展人员培训

  作为发射场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安防企业、国字头科研单位以及安防系统集成商全力支持发射场安全防范科研开发、工程建设和维护保养,在国家和军队法律、法规、金融政策规定允许的前提下,为发射场安全防范建设管理、维护保养等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发射场依托合作单位举办安全防范新技术、工程建设、工程造价、系统全寿命管理等专题培训。

  四、结语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航天发射场将积极和来自各方的安防企业、研究院所以及资质优良的集成商秉承引领航天发射技术的使命、勇于担当的精神,发挥总体优势,统筹融合优势力量,在发射场安全防范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防范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