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升级 构建时空大数据建设标准体系!
2017/7/21 09:26   慧聪LED屏网      关键字:智慧城市,建时空大数据,标准体系      浏览量:
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转型期,内涵不断丰富、理念不断提升的智慧城市升级版,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提供开放、多元融合、全程式的服务,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越来越体现出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Qualityoflife)。

一、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升级

(一)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空间生产的主体由国家和集体向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转变。新型城镇化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强调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优化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城镇化的侧重点由物质空间向社会关系转移,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也正在向现代化的城市治理转型。“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和多方参与的协同互动,从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入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演进。

(二)新型智慧城市:面向城市治理的转型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主流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多由IT公司主导,以信息基础设施等硬件为核心,背后体现了工具理性的逻辑。技术中心论事实上给城市带来了科技的异化,未能真正有效解决城市的治理问题。信息社会的建构应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同策略,真正实现让技术为人所用,实现人本主义的智慧化发展。

在城镇化发展新阶段,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急需强调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充分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现地方特色,创新政策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在市场化进程中,新型智慧城市作为知识社会新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将以市民的福祉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信息开放、共享共治,有效处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由生产管理向服务治理、由技术蓝图向综合治理的转变。

二、新型智慧城市七大发展原则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全局出发,高瞻远瞩地为城市发展确定原则性的方向,是保证其科学发展和运营的必要前提。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原则具有顶层决定性和规范统一性,能为城市信息的互联共享创造条件,打破城市智慧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虽然对智慧城市有着多重定义和解读,但是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诉求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终实现治理体系智慧化、科学化的城市社会。信息技术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人们的注意力应更多集中到如何更好地发现和解决城市问题这一重点上,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渐进和合理地推动社会结构的优化与城市资源的整合。

笔者团队在总结自身实践和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中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法论,即以城镇化新阶段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面上,确定以人为本的七大发展原则,为新型智慧城市的设计和谋划提供合理的依据与判断标准。

(一)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多元参与寻求路径

要合理、高效地解决城市问题,首先需要准确地发现问题,其次要有良好的寻找解决方案的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应以优化城市治理为要求,从实际问题出发,变目标导向为问题导向,而非为城市预设一个宏伟蓝图。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之道具体包括以人为核心、全面感知、众包和数据开放四个方面的内容。

原则一:以人为核心

“城市即人”—人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应重视三个方面:①要以所有人为本;②要让人参与;③要为后人着想。把人纳入到城市多元协作、协商治理的体系中,让人深度参与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可以防止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的拉大,促进智慧技术的人性化转型,推动人和城市共同的智慧化进步。

(1)国际案例。

国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均将以人为本作为最核心的原则。英国伦敦的智慧城市规划—《智慧伦敦2020》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伦敦市民是核心”(Londonersatthecore),并指出要成功建成智慧伦敦,必须把市民和企业放在中心位置,以智慧技术手段推动治理优化,这样才能驱动城市的创新(图3)。

(2)国内案例。

国家级贫困县阜平的《智慧阜平总体规划》从时空多维度出发,通过新技术手段的介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运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该规划并没有过于强调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是强调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聚焦民生,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服务,为传统扶贫模式植入互联网思维,以期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实现社会治理的优化。

原则二:全面感知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伊塔洛·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也曾描述到,“城市的信息总是藏在细节之中”。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宽带的“泛在”互联,以及城市传感技术的终端采集装备不断完善,智慧城市也开始逐步实现对城市环境更为直接和细致的全面感知,这些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能力将为优化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国际案例。

美国芝加哥的城市传感器项目AOT(ArrayofThings)可以搜集城市环境的各种数据以及手机信号、行人流量和机动车等行为数据,进而为城市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AOT类似城市的“健身记录仪”,可以全面感知城市的各个体征参数,实时为城市的健康运行“把脉”。其具体的应用场景包括交通控制系统、车辆维护管理、智能电网、犯罪活动监控和其他公共服务,如通过实时监测机动车的流量,进行交通管制,加强车流控制,避免道路拥堵。此外,AOT在运行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隐私,如传感器能够捕捉到人的行动,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后,图像会被销毁,仅仅留下积累的行动数据。

(2)国内案例。

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城市运行监测系列项目—城市数据网格计划,通过在100~1000m的网格中部署城市环境感知设备,形成城市环境感知网格;通过在路口和公共空间进行布设,与环境感知网格结合,形成城市行为感知网格。从硬件产品到平台应用,项目研究团队在示范项目中持续探索城市运行监测的技术方法路径,构建人流、车流和环境的综合动态数据系统与数据资源共享系统,并结合三维空间信息和可视化动态图表,对区域整体运行态势进行精细化监测与管理,极大地优化了城市存量街区的运营管理和规划建设。

在北京德胜街道开展的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采集与应用系统建设—首都核心功能区地理国情动态监测系统,是基于城市数据网格的一个示范项目。该项目在德胜街道各社区布设40台室外环境质量传感器、8台人员/机动车流量传感器,通过2G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并依托软件平台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

北京西城区内的阜内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旧城的典型样本。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智能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在白塔寺街区部署30套CityGrid一体化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运行分析支撑平台、可视化运行监测与应用系统,为规划分局、其他部门及公众提供各类应用服务。

原则三:众包—发现看得见的问题

公众参与是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简·雅各布斯所言,“只有在所有人都参与建设的前提下,城市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些东西。”信息社会有力地提升了公众的主体意识,在由互联网引领的城市变革中,开源的软件和数据、信息共享及众包,为公众介入城市事务带来了新的途径。ICT技术可以促进电子参与(E-participation),促进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进而促进基于信息平台的城市问题共同治理机制的形成,而多元共治的格局也将帮助城市形成完善、成熟的公民社会。

(1)国际案例。

SeeClickFix是一个在北美流行的APP和网站,其利用移动设备的定位和拍照功能,为市民报告非紧急的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问题(如道路井盖丢失等)。当市民发现需要修整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利用SeeClickFix在线提交问题,并通知当地城市管理部门。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和有效互动,显著地提高了政府解决基层公共服务问题的效率。在社交网络Facekbook上,SeeClickFix也推出了应用程序,利用游戏机制(如当某个用户完成某些任务后,会获得CivicPoints积分奖励),鼓励市民参与和互动。Facebook应用程序的广泛应用,也提升了市民对城市事务的责任心。

(2)国内案例。

笔者团队开发的深圳景观建筑负面清单/建筑地图平台,是通过科技手段,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城市发展评估、城市信息分享和城市问题收集等方面,对市民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分析与互动。该项目构建了一个基于WebGIS的地图服务平台,以现有的空间信息数据为基础,对地图服务平台进行应用扩展,建立深圳城市规划信息互动平台,将空间数据与市民参与课题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基于地图的公共讨论平台。该平台促进了深圳市民对于城市问题讨论的深度参与,有助于市民从身边的细节入手,借助信息平台来实现利益诉求的表达。



1 [2] [3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