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应急产业正启 业界呼吁提高公民应急意识与能力
2016/10/11 09:07   东方财富网      关键字:应急,产业,发展,救援,业界      浏览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应急产业显露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对一个国家而言,防灾减灾、“未雨绸缪”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政府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自2003年抗击非典以来,中国建立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应急产业显露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以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标志,作为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应急产业发展正在提速。

尽管中国的应急产业刚刚起步,仍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储备和应急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但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前景的多重利好之下,政府、行业组织、各类企业正在共同发力,推动应急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势能。

快速起步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2015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9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

2003的“非典”危机,开启了中国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之窗”。

2003年以后,我国逐步建成了以“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为代表的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实施,为应急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这份被业内人士称为“63号文”的《意见》,是我国首次对应急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成为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壮大的标志性文件。

《意见》提出要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投资、科研等计划中给予支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应急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带动全社会加大对应急产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适用于应急产业的税收政策,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补偿制度,对征用单位和个人的应急物资、装备等及时予以补偿。

为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意见》明确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政策等5项政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央行、发改委、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分工负责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及创业与私募股权投资投向应急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意见》发布后,广东、四川、湖北等多地陆续发布地方意见和实施细则,鼓励壮大应急产业。

良性产业发展格局

应急产业涉及的范围广、跨度大、产业上下游带动性强。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2013年,消防、安防、安全应急、信息安全、应急通信装备、反恐装备、食品安全监测设备等领域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达到近万亿元规模。

基于政策、市场等诸多利好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应急产业。

据了解,央企方面,目前包括新兴际华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企业已经在应急产业发力。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原生产部及所辖军需企事业单位整编重组脱钩而来。目前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目前已具备较为齐全的应急产业基础。

该集团旗下新兴重工自主研发了智能化轻型高机动应急救援系列装备、远程大功率供排水系统、消防泡沫液远程输送系统等应急救援装备。

其中远程大功率供排水系统曾在北京“7·21”暴雨等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近日随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组走访了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新兴际华应急装备技术公司执行董事郑明江向记者表示,轻型高机动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域的应急救援水平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新兴际华还将这自主研发生产的19台(套)智能化轻型高机动应急救援系统装备交付给北京市地震局使用,作为丰台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主战装备,为北京市应急救援提供服务保障。

民营资本方面也早已布局应急产业。例如,咸亨国际应急装备中心于2014年11月就落户杭州。

记者了解到,国际应急装备中心是集产品展示、救援培训、综合体验、技术交流、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由咸亨国际与国际应急管理学会、北京大学数字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国际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联合国内应急救援相关企业合作搭建。

这一平台,集合了国内外知名应急救援装备品牌,包括无人飞机、各类特种救援装备、卫星通信设备、水上救援装备、特种车辆等,免费向公众展示国内外应急救援装备,并开展应急培训。

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在8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力争到2020年,形成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发展一批应急特色明显的中小微企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我省军工、装备制造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市场化应急服务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在今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则提出,到2020年,建立3个—5个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应急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具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骨干企业集团,发展一批产品特色明显的中小微企业,以珠三角为中心,带动粤东西北,辐射全国市场,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应急产业体系。

社会应急意识与能力仍需提高

尽管前景光明,但应急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

比如,加强应急装备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加强应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尽管公众对于应急救援意识日渐提升,但多位业内人士仍然呼吁: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宣传教育还应该加强,提升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应急不仅是政府、医院、学校的事情,更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铁民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公民既要有风险意识,也就是感知风险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相应的救援能力,也就是说当出现某种灾难的时候,公众具有一定的自救、互救、逃生和保护的基本技能。公众有时候有侥幸和麻痹心理,这可能是造成灾害增加伤亡风险的原因之一。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过程和时间。

对于应急产业而言,社会潜在需求如何转化了现实市场需求,培育个人、家庭、单位等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