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行业研究 > 正文

IPv6助力安防突破瓶颈 驶上发展快车道
2011/11/18 11:03:00   千家网      关键字:动态域名解析,安防,高清视频,网络延时      浏览量:
随着IPv4网络IP地址的枯竭,IPv6应用提上日程。这将为安防网络化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巨大的地址空间使网路化监控更方便,网络视频更流畅,更安全。

    核心技术属于美国的IPv4网络其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理论上讲编址为2的32次方即1600万个网络、40亿台主机。但采用A、B、C三类编址方式后,可用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的数目大打折扣,以至目前的IP地址近乎枯竭。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的IPv4地址目前已经基本用完,因此IPv6的推进,我国走在世界全列。与IPv4相比,IPv6主要有如下特点:

    1、地址空间巨大,相较于IPv4的32位编制方式,IPv6采用了128位编址方式,不会存在地址空间枯竭的问题,这将使每一个网络监控终端配置一个或多个固定IP地址成为可能;

    2、简洁的数据报头使得寻址方式更加快捷,路由效率更高,网络延时更小;

    3、先进的无状态寻址方式可以支持即插即用(UPNP),新上线的监控终端无须人工干预即可工作;

    4、提高了QOS服务质量,对各种流媒体信息可根据紧急性和服务类别确定数据包的优先级,数据的传输质量和延时指标可以人为进行控制,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多媒体数据的传输质量;

    5、加强了组播功能,同时IPv6网络在带宽上将大大地提高,使实现高性能的大规模音视频应用成为可能;

    6、IPv6强制执行必选的Ipsec协议,保证了监控信息的安全性;

    7、支持与3G的无缝连接,为发展新的移动监控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IPv6在安防监控的应用特点

    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使网路化监控更方便

    目前许多城市监控点总数已经在20万以上,而且仍保持快速增长。依此计算,如果为每个摄像机提供一个公网IP地址,则至少需要800个以上的IPv4的C类地址,这在公网IP日益短缺的今天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升级到IPv6之后,巨大的地址空间使之成为现实,每一个摄像机都有一个独立的公网IP,减少了之前的NAT、端口映射、动态域名解析等种种不便,端到端的访问和控制使网络监控更方便,部署更简单;除此之外随着IPv6的即插即用的进一步优化,所有的带网络接口的终端设备在配置方便会进一步简化,相较于目前的设备上线需要一系列繁琐的网络配置,在IPv6中只需要把网线插上,系统会自动对设备的网络设置进行配置,大大方便安装和维护,而且其先进的自动发现功能会自动在把前端设备的信息添加到后端平台,整个过程更加智能化。

    IPv6让网络视频更流畅

    在IPv4时代,由于公网的不足和路由协议的限制,网络视频流在公网传输时由于路由协议中间会经过很多的HOPS(跳数)致使路由效率低下,网络延时也相应的增大,以目前的互联网为例,数据空载时网络延时一般都在300ms左右,如果满载时网络延时会更大,甚至可能达到1000ms左右,导致网络视频卡顿,视频不流畅等很多恼人的现象。

    到了IPv6时代,由于其寻址方式的改变,路由效率高,网络延时也减少。即使在公网传输高清视频也可以达到局域网的网络延时,真正实现WAN=LAN的效果。此外在IPv4网络时由于QoS带宽质量保证做的不够好,网络中经常存在丢包,误码重传等现象,而网络监控对带宽的实时性和服务的品质都要求非常高,一旦有丢包、重传等现象就会让监控画面看起来有卡顿、马赛克等现象,严重时甚至造成视频丢失等严重后果,而IPv6中加强了带宽的QoS部分的控制,对各种流媒体信息可根据紧急性和服务类别确定数据包的优先级,数据的传输质量和延时指标可以人为进行控制,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多媒体数据的传输质量和带宽品质,从而让网络高清画面变得更流畅,传输实时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IPv6让视频监控更安全

    目前的网络传输一般都采用TCP或者UDP的方式进行传输,数据安全性较差,面临着数据被篡改和窃取的危险,如果要提升安全性就需要增加额外的设备如防火墙、安全网闸等,但同时会增加额外的费用。随着网络视频监控的越来越普及,网络安全也被越来越多的甲方所重视。在IPv4时代如果仅仅靠协议本身是做不到的,而IPv6中强制执行Ipsec协议,该协议是VPN网络中常用的协议类型,具有高可靠性和高保密性等特点,使用该协议传输的网络数据是加密数据,可以极大程度防止网络数据被窃听和篡改,提升了监控信息的安全性。

    IPv6在安防行业的应用

    目前安防监控领域正从传统的模拟时代演变到网络数字时代,监控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许多行业及一些跨地域大型企业对监控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本地的联网监控,而是在原有本地联网监控基础上,进行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的大规模联网监控。这必然会对IP网络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相关专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