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行业网

首页 > 行业研究 > 正文

“电磁安防”已被提上日程
2009/7/14 10:50:00   青年参考      关键字:电磁安防      浏览量:
电磁脉冲是一种瞬变电磁现象,泛指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开关产生的电磁脉冲或高空核爆及电磁脉冲炸弹产生的电磁脉冲。它具有涵盖面积大、持续时间短、能量与频率范围宽的特性,能在极短时间内,以电磁波的形式将强大能量传至远处。

  1.绰号“信息设备终结者”

  电磁脉冲是一种瞬变电磁现象,泛指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开关产生的电磁脉冲或高空核爆及电磁脉冲炸弹产生的电磁脉冲。它具有涵盖面积大、持续时间短、能量与频率范围宽的特性,能在极短时间内,以电磁波的形式将强大能量传至远处。

  电磁脉冲武器则是一种利用强电磁脉冲摧毁来袭导弹、电子设备甚至扰乱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使人暂时失去知觉的武器,有时也称为电磁脉冲产生器。电磁脉冲武器通常由初级能源、能量转换装置、射频脉冲产生器和发射天线等几部分组成。

  电磁脉冲可以与电缆、导线和天线等耦合,把能量传递给电子设备,致使其失效或损坏;还能使磁性存贮器(磁心、磁鼓和磁带等)消磁或失真,抹去存贮的信息。此外,电磁脉冲还可以使飞机和导弹等的金属外壳上产生很大的感生电流,这种电流通过壳体上的隙缝或舱口耦合到壳内,可使电子元器件、线路和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美国进行的试验表明,核电磁脉冲能破坏50公里以外没有防护措施的B-1轰炸机。由此看来,高能电磁脉冲确实是不折不扣的“信息设备终结者”。不过,人们真正认识它,并将其制成武器却是出于偶然。

  2.诞生于核爆“蘑菇云”中

  提到“蘑菇云”,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原子弹。见过原子弹爆炸的人很少,但是,几乎人人都见过“第二原子弹”爆炸,那就是自然界的雷电和静电现象。

  1961年10月,苏联在北极圈新地岛上空35公里处进行氢弹试验。猛烈的核爆炸不仅毁灭了爆心附近的一切,还对数千公里范围内的电子系统产生强烈冲击。苏军的防空雷达被烧坏,无法探测空中目标;上千公里长的通信线路中断,部队1个多小时处于无法指挥的状态。

  次年,美国在太平洋的约翰斯顿岛上空进行核试验后,距该岛1400公里之遥的夏威夷檀香山陷入一片混乱。防盗报警器响个不停,街灯熄灭,动力设备上的继电器一个个被烧毁……当时,人们并不能解开这个谜。经过几年的研究,才发现这是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引起的后果。

  实践证明,核电磁脉冲的破坏力异常惊人。在各国此后进行的核试验中,核电磁脉冲能量侵入电子、电力系统,烧断电缆、烧坏电子设备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且,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危害,往往比地面和地下核爆炸更大,其脉冲强度大、覆盖区域广。还有记录指出,超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曾使几颗低轨道人造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子设备受损,因此,电磁脉冲亦可作为反卫星武器。

  由于大气的衰减作用,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热、冲击波、辐射等效应,危害都不如电磁脉冲效应大。据测算,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在高空爆炸时,约有万分之三的能量以电磁脉冲形式辐射出去。随着核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研制出核电磁脉冲弹(E-BOMB),这种武器增强了电磁脉冲效应,削弱了冲击波与辐射,使用起来比一般核武器更灵活。

  3.电磁脉冲弹日益精进

  据了解,E-BOMB的基础理论最早于1925年由美国物理学家阿瑟·康普顿提出,目的是用于原子的研究。后来,在核试验中的意外发现,激起了各国军方将电磁脉冲用于战争的兴趣。对有核国家而言,核电磁脉冲弹的设计制造相对便捷,但也存在威力难以控制、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等弊端。于是,常规电磁脉冲武器的开发被提上日程。

  美国一直处于E-BOMB研究的前沿。这项工作属于高度机密,目前普遍的猜测是,新一代E-BOMB利用高温超导体制造强大的磁场。但也有一种低成本、低技术的E-BOMB:FCG(磁通量压缩发动机)。

  FCG是一种可在几十到几百微秒内产生百万焦耳能量峰值电能的装置。它的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将爆炸机械能转换为电磁场。起爆前,先由其他能源提供电流让FCG具有一定的磁通量。

1 [2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