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 数字化城市治理有长处也有不足
2020/11/2 06:57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疫情防控 数字化 城市治理      浏览量:
以城市公共场所车站、机场为例,基于人体测温的安检系统实现了无感筛查模式。通过非接触方式检测人体温度,可以简捷、安全、直观、准确的查找、判断人员是否存在体温异常现象,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防止发热人员流动。该模式主要用于对人流量较大的单个站点或出入口,快速布设测温安检门,安检门本地LCD屏可显示当前通过人员温度数值,超过设定阈值可联动安检门本地声光报警。连接网络,通过计算机上的报警管理软件可实时查看当前通过人员热力图,做到实时监测和实时报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检验,也是对各地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次综合考验,近年来的数字化城市治理的建设成果为打赢这场战疫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治理新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对人口流动情况进行“大数据画像”,为各地政府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了决策支撑;掏出手机出示“健康码”,没有复杂的操作从而节省了大量社会成本;不少政府“窗口”虽然停了,但大量政务服务搬上了网,“网上办、掌上办”的非接触式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带来的精准高效,为疫情防控下的城市治理按下“快进键”。
  以社区疫情防控为例,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基层单位,防控任务繁重,各地对基层社区及小区人员管理极为重视,实行社区封闭式管理,这其中以社区出入口管理最为看重,社区物业及街道人员都在出口进行重点把控,守护好社区出入口第一道防线。出入口控制系统在社区防范中主要发挥重要作用。在社区建设出入口控制系统,实名登记社区内所有住户、房屋、车辆等基础信息,采用RFID、指纹、人脸识别等技术,为社区所有住户办理实名门禁卡,实现了出入人员刷卡数据、人脸数据、出入影像、出入活动轨迹等信息的动态采集,通过数据研判、核实,做到人、房基本数据的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了实有人口、房屋数据、人员活动情况的动态采集和动态管理。
  以城市公共场所车站、机场为例,基于人体测温的安检系统实现了无感筛查模式。通过非接触方式检测人体温度,可以简捷、安全、直观、准确的查找、判断人员是否存在体温异常现象,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防止发热人员流动。该模式主要用于对人流量较大的单个站点或出入口,快速布设测温安检门,安检门本地LCD屏可显示当前通过人员温度数值,超过设定阈值可联动安检门本地声光报警。连接网络,通过计算机上的报警管理软件可实时查看当前通过人员热力图,做到实时监测和实时报警。
  疫情面前,城市治理短板和不足
  但由于各地建设水平不一,有些地方的抗疫不尽人意,其解决城市突发问题的效能远低于预期。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应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城市治理建设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及时调整战略思路,助力健全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在疫情监测方面,尽管有自主上报个人健康情况或举报疫情线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有辅以巡察和测温的无人机,但为了确保全覆盖,各地还是普遍采用"线上+线下"网格化排查的模式。由于智能化手段还未能全面普及,一些地方只能采取人工采集的方式进行地毯式排查,这看似滴水不漏,却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效率不高又层层加码,给基层工作人员增加负担,甚至可能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温床。
  在疫情追踪方面,目前并非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采用实名制,一些城市公共视频监控依然存在盲区且视频分析算力不足,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之间的数据还不能完全无缝对接,疫情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很多城市都只能采取较为有限的大数据分析手段,例如"同行程查询""基于手机信令的位置轨迹查询"等。这些手段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只能供市民自助查询或提供较为粗糙的移动轨迹,信息在时空上难以快速叠加,从而无法实现主动式的精准追踪。
  一直以来,城市治理面临多层次、多维度的"城市病"问题,这场突发疫情更是如此公共卫生事件的体现。数字化城市治理一直被认为是医治"城市病"的一剂良药,但由于初期缺乏顶层设计,很多城市不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统筹规划,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普遍存在,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情况比比皆是。目前的数字化城市治理建设在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垂直领域都有长足发展,但在总体规划中往往不能达成跨领域、跨系统之间接口和标准的统一,在维持城市常规运行时尚可,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就难免出现混乱。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