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科院王鹏: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背后的机遇和挑战
2020/5/11 11:46   封面新闻      关键字:北京社科院,新型智慧城市,机遇,挑战      浏览量:
总体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行业布局范围较大、要求较高。首先,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数字化和高科技,对行业中产业的技术要求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布局囊括城市生活各个方面,整个行业的产业链覆盖范围较广。从产业链上中下游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及外延
  城市治理和管理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载体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所谓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即将数字政府、数字化社会治理等关键科技发展要素和技术融入到公共治理、基础建设的相关领域,实现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关键创新和发展,最终达到高效率、高科技、高满意度的社会治理生态。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这不仅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更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将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提出“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国家信息化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分级分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任务。《“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新型智慧城市作为十二大优先行动计划之一,明确了 2018年和 2020 年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从实施层面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省出台了智慧城市发展的顶层政策,衔接上级部门,指导地方城市,逐步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层级衔接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新格局。如 2018 年 9 月,陕西省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建立省市两级协调推进机制。10 月,江苏省出台《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大力推进网络强省、数据强省、智造强省建设,高水平建设智慧江苏。2019 年2月,河北省出台《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通过3个市主城区和10个县城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出符合河北省情的市、县级智慧城市发展路径。到 2025 年,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初步形成。2019年 9 月,山东省印发《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方案》,围绕基础设施、数字惠民、数字政务、数字经济、保障措施、地方特色等分类,提出了划分不同发展层级的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标准,并提出力争将智慧城市打造成数字中国建设领域代表山东的一张名片。与此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的范畴从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逐步拓展,向县域一级城市不断下沉,标志着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的不断完善和实现。
  向外延伸,正在快速布局的“新基建”也与智慧城市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着重科技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基建降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提供技术和底层保障。“新基建”着力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型技术,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即将这些技术融合运用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各个方面,优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可以说智慧城市建设正是“新基建”最大且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二者融合可能催生出的智慧城市生活方案和高科技技术典型应用场景,都是对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巨大加速推动和重要发展前景。
  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的产业布局
  总体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行业布局范围较大、要求较高。首先,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数字化和高科技,对行业中产业的技术要求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布局囊括城市生活各个方面,整个行业的产业链覆盖范围较广。从产业链上中下游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的上游主要是技术性开发企业,为行业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开发与制造。其中硬件制造部分包括广泛用于安防、交通等领域的视频采集硬件设施,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芯片制造,主要代表厂商有华为海思、清华紫光、中兴微电子等。在软件设计和研究方面,企业需要着力于新兴科技的实际应用前景和开发,因而对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以谷歌研究院和微软研究院等顶尖科技研究机构为代表企业。此外,有关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研发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也将在此产业布局中占有竞争优势。
  产业链中游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平台搭建与集成型企业,是传统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转变的关键拓展。随着城市物联感知数据不断汇聚累积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类技术的深度应用,强化关键共性能力整合和统一赋能,早期源于政务共享交换的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内涵正在极大拓展增强,占据产业链中游,成为消除数据孤岛、支撑上下游业务条块联动、技术与应用结合的核心中枢部分。在新型智慧城市智能运行的要求下,中游平台将囊括城市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技术赋能与应用支撑平台乃至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等高科技关键组成部分,形成强大的数据资源枢纽和智慧城市赋能中心。代表企业有包括对整个智慧城市进行顶层设计的政府和各个设计院,进行系统集成的科大讯飞、金蝶、日海智能等企业,提供运营服务的三大运营商以及大唐电信、烽火通信等企业,以及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华为、中兴、浪潮、航天信息等厂商。除此之外近年来,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基于自身企业级“数据中台”架构,发布面向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台”战略,加速推动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进程。一部分企业将“中台”看做能力共享复用平台,对前台业务支撑,代表企业如阿里巴巴等;一部分企业将“中台”看做数据处理和服务能力的组件化和模块化,代表企业如京东、OPPO、袋鼠云等。
  智慧城市产业链的下游主要是将智能化和高科技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运行发展的各个场景中的应用型企业,从目前的发展布局来看将涵盖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企业等数十个场景,着力于基础应用的集成、传统行业的应用型改造及新型智慧城市应用的拓展和开发。较有代表性的集成方案如在智慧城市场景下架构于城市核心支撑平台和行业系统上的市民服务综合性应用,通过整合各部门、各领域现有公共服务入口,集成公共服务内容,建立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用户使用频率高、需求量大的服务事项,提供 APP、小程序等多渠道、广覆盖的移动服务开发商(如上海市民“随申办”系统等)。预计未来产业链下游将成为高科技融入智慧生活、赋能数字化服务场景的关键发力点。
  谈如何以动态的眼光看新型智慧城市——如何做好防疫答卷?
  过去数年,“智慧城市”概念不断升温,相关项目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据今年1月初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我国大量城市已经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准备期向起步期和成长期过渡,其中,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的城市占比从两年前的57.7%增长到了80%。然而“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度的黑天鹅事件,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是对过往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一次重大考验。然而在防疫的实际场景中,绝大部分城市似乎没有展现出智慧的一面。以武汉为例,在过往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武汉作为关键发展城市具有良好的设施建设和工程构架,并成为与华为签署《新型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的核心发展城市。然而在疫情到来的关键阶段,城市应急处理和危机控制能力并未表现出智慧城市应有的“智慧一面”,造成疫情的大规模失控和损失。除此之外,在疫情爆发后各地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关键病例信息共享等方面,绝大部分城市的表现都与之前描述的智慧城市发展情况有较大落差。尽管日前疫情防控已经基本稳定,但此次“考验”警醒我们各界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期望值过高,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空想主义”,需要我们对其发展阶段和内容进行理性认知、做好基础设施搭建、行业领域应用和数据融合,找准转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和健康发展。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尽管新冠疫情的冲击确实反映出前续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但同时凸显出智慧城市建设中新的增长点和关键应用场景,不仅为新兴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为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与高科技技术进行紧密合作创造空间。如抗击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大力推行的健康码,利用大数据进行行动轨迹判断的大数据追踪平台,及在疫情期间为远程、线上企业场景搭建新型生活所需应用场景和平台的诸多互联网公司都将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方向和新机遇。通过此次疫情,智慧城市的边界将越来越清晰,之前可能主要围绕政府互联服务、产业经济等,但疫情背景下指向了实用,智慧城市建设还要注重实用性,智慧城市服务的最终目的不能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关键还是在于实用。从数字政务的角度来看,抗疫过程中,一些政府开始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把各项服务内容交给市场平台去运营,这或许意味着,今后传统的由政府单方投入和垄断运营的智慧城市平台也将放弃相对封闭的数据平台体系,转变为更开放且能与市场化企业更紧密合作的系统。总的来说,疫情的冲击并不会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倒重来,而是基于现有的框架、更加结合实际地按照未来社会场景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经此一役,政府对信息化、智慧城市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针对性,所以,2020年也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点,需要各界抓住机遇,实现智慧城市的快速转型和发展。
  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此次疫情,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云计算、大数据、AI等“新基建”的重要性,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发挥出的“无接触”效应,在工厂和企业面临复工难题时也发挥了高效的作用。从青年发展角度来看,这与智慧城市建设所需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关键点恰好吻合。按照产业链布局进行梳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从产业链上游即技术要求来看,新型智慧城市的底层建设离不开上游核心技术研发型人才的支持。该类人才要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型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开发者,更是未来引领中国科技发展,创新赋能数字经济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为更好地构建新型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同样其自身同样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内涵,如技术+公共卫生”、“技术+危机管理”等既精通技术又具备人文学科素养、具有管理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精尖人才。
  从中游平台建设及新技术基础拓展来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既懂关键技术知识,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新型技术,又能面向产业和政府进行数据分析、战略规划研究型体系建设和布局规划的工程性人才。在未来,该类人才将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落地实施、信息化高科技技术赋能关键场景转型的有效连接点和核心转化点。
  从行业发展趋势及下游产业链布局来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同样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商业化市场人才。依托于高科技数字化场景搭建出的关键应用和平台,需要面向管理者、熟悉政府、企业及核心用户等各方面具体情况的人才进行推广、布局和运营。可以说该类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否纵深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新型智慧城市的下沉及推广离不开其商业化头脑和创新化运作模式的支撑和赋能。
  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创新型、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参与。因此,我国高校在相关人才的培养方面,需要打破原来的学校独立培养人才的模式,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实践新型的高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对符合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新型智慧城市乃至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培养的准备。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