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疫,AI能做些什么?
2020/2/10 11:07   电子发烧友      关键字:科技战疫,AI      浏览量:
国外首个新冠预警竟是AI发出!科技战疫,AI能做些什么?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了全球的关注。无数医务工作者冲向一线抗击疫情,普通群众也在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在这场全员参与的疫情阻击战中,人工智能可以起到什么样的帮助?
  根据公开信息追溯,在12月31日,加拿大的健康监测平台已经向其客户发出了疫情的消息。早于1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的中国的一次类流感暴发(武汉市报告了一系列肺炎病例,可能是由于摊贩在华南海鲜市场接触活体动物引起的),以及1月6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公开发布。
  背后的功臣是数字健康公司BlueDot,该公司提供的AI驱动算法,可以搜索外语新闻报道、动植物疾病网络和官方公告,得以向其客户发出提前警告。据了解,BlueDot将AI、大数据和流行病学融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早期预警系统。通过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进行训练,可完成自动数据筛选,之后由流行病学家分析结论,然后将报告发送给政府、企业和公共卫生客户。
  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mran Khan表示:“我们知道可能不可以完全依赖公开信息,因此收集有关可能爆发的新闻、传言、论坛或博客,表明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件。”据透露,根据访问全球机票数据,可以帮助预测受感染居民的下一个去向和时间——它预测该病毒在首次出现后的几天内将从武汉跳到曼谷、汉城、台北和东京等地。
  这可以算AI对疫情的第一个贡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球信息披露的公开化。
  新冠病毒竞速赛中的AI力量
  国外首个新冠预警竟是AI发出!科技战疫,AI能做些什么?
  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2020年这场疫情,AI、大数据、在线医疗等科技手段的参与,在技术和数据层面给出更多的判断、解决方案,为抑制疫情贡献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力量。
  算力在这场疫情战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亿级算力的免费开放,让疾控单位和科研单位可以将疫情的数据检测以几何倍数缩短。百度、腾讯、阿里、华为等公司目前都开放了自己的亿级计算资源。
  此外,还有强大的算法支持。
  1月30日,百度研究院宣布,将向各基因检测机构、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学研究中心免费开放线性时间算法 LinearFold 以及世界上现有最快的 RNA 结构预测网站,以提升新型冠状病毒 RNA 空间结构预测速度,从而助力疫情防控。
  据百度研究院科学家透露,LinearFold 算法可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提速120倍,节省了两个数量级的等待时间。时间意味着一切,通过算法带来的时间节省,能够提升基因检测、疫苗研发等科研中心的工作效率,让病毒的研究及疫苗开发速度得到提升。
  推想科技于1月31日正式发布能够用于新冠病毒肺炎的AI系统,装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AI模型,可让影像科医生快速响应并给出诊断报告,帮助进行肺炎感染筛查和疫情监测。已在武汉同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海淀医院上线。
  当然,大热的智能语音技术也没有缺席
  阿里巴巴达摩院用5天时间推出的智能疫情机器人,同时支援了浙江、黑龙江、山东济南等地。机器人能够提供呼叫服务,帮助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疫情随调。借助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自然语音合成等技术,机器人能够准确理解人类语言,并从智能知识库获取信息,反馈给通话人。通话双方可以有多轮对话,部分一线人力得到释放。
  根据思必驰的官方发布,在疫情期间向全国相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公益机构提供免费人工智能服务,推出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可替代社区人力,向海量的辖区居民主动拨打电话,调研近期行踪、摸排人员往来,加强重点人员健康监测和跟踪保障。
  承诺疫情期间免费提供这类智能语音外呼服务的还有百度、科大讯飞,避免了基层医护人员的上门排查工作,避免了被感染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排查时间,提高防控疫情效率。
  另据科大讯飞官方微信显示,除了智能外呼服务,还通过AI协助基层医生进行疫情筛查防控和防疫知识宣教。通过智医助理和医生专家为一线提供最迫切需求的医疗服务,已经随访了安徽、湖北、浙江、北京等15个省市387万人,分析了242万份基层门诊病历并向公共防疫部门提供分析报告,还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赋能国家基层医疗培训。
  为了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在一线工作中投入智能机器人取代部分人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在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患诊疗过程中,智能诊疗机器人就发挥了重大作用。该病患被使用特殊的隔离舱送达医院,并在隔离区接受了医务人员与智能机器人的检查与治疗。通过这一新型的传染病诊疗方式,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被迅速控制,并且完全没有引起医疗人员的感染。
  国内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引入了配送机器人送药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通过问诊机器人对疑似患儿进行了床边会诊和远程查房,此外,还有一些医院引入了消毒物流机器人,完成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传染病科和ICU的耗材、药品配送以及消毒工作。
  在一线的消毒、穿衣、运输、面对面问诊这些“危险”的事情,机器人都有用武之地。
  除了人脸识别支付、Face ID在口罩后失去效用,人脸识别技术也在这场攻坚战中发挥着该有的作用。华中数控的红外智能体温检测系统就具备人脸识别功能,方便检测工作人员快速确认发热病人。一些小区开始启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进行身份识别,可以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降低本小区人员感染风险。
  由于疫情的波及使得复工受阻,在家办公也是一种提倡的方式。例如车管所目前为了保证牌证业务的正常受理,推行网上受理,个人只需通过身份证和人脸识别验证后,即可在线完成相关业务。
  当然,此次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也敲响了一记警钟,病毒防范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已经有公司计划推出常态化的人脸识别+测温防疫系统,它能够对每一位进出人员全自动进行人脸识别、同步采集人体温度,并进行关联存储,全天24小时监测并进行汇总。一旦体温超出预设值,就会自动发出警报,适应于在封闭式区域场进行常态化的防疫布控。
  结语
  AI经过了几年的爆发,进入了拷问实用价值的冷静时期。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使得阿里巴巴、京东找到了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方向,那么,2020年这场堪称举国之力的科技抗疫中,也值得从业者深思:比起疫情爆发后的奋力抢救,有哪些手段能够被用于监测或预警?面对恰逢人员流动巨大的春运时期,智慧城市在处理疫情蔓延的时候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智慧医疗又将如何有效地防止或是高效地解决疫情?AI在医学领域如何解决横亘在落地面前的难题?这一系列问题,或许也是未来AI落地的关键所在。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