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家居安防的核心是什么
2019/8/13 10:32   物联网共享经济资讯      关键字:万物互联 智能家居 安防核心      浏览量:
智能安防系统主要有四部分构成:视频监控主机、外围无线报警模块(遥控器、门磁、红外、烟雾、瓦斯等)、用户接收终端(手机、客户端播放器、电子邮箱)和系统管理平台。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微电子、光电、通信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安防系统也随着信息技术及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由原来的模拟产品逐步过渡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控产品。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微电子、光电、通信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安防系统也随着信息技术及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由原来的模拟产品逐步过渡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控产品。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防范观念也从以前的企事业单位,扩展到了家庭用户。越来越多的家庭安装了门磁、红外、烟感等防火防盗设备,实现智能家居安防系统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智能安防系统的构成
  智能安防系统主要有四部分构成:视频监控主机、外围无线报警模块(遥控器、门磁、红外、烟雾、瓦斯等)、用户接收终端(手机、客户端播放器、电子邮箱)和系统管理平台。它是一套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图像传输和告警管理系统,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可视、简便、快捷的小区域安防信息获取方式,把网络摄像机和报警装置的完美结合,通过系统平台发送实时的报警信息、摄像机查看监控区域情况判断合理的处置方式。
  例如用户家中或商铺的任何异动(非法闯入、失火、瓦斯泄漏等),智能安防系统就以文字、图片或是视频片段的形式告知用户,并且在报警发生时录制一段视频或一张图片保存在主机SD卡上或发送到平台服务器上保存。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因特网,实时查看家中或企业的情况。
  集成和通信是智能安防的核心
  据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提出,住宅小区要实现六项智能化要求,其中包括实行安全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对住宅的火灾、有害气体的泄漏实行自动报警;防盗报警系统应安装红外或微波等各种类型报警探测器;系统应能与计算机安全综合管理系统联网;计算机系统能对防盗报警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
  从建设部提出的六项要求中可看出,家庭的智能安防系统要发挥其作用,必须依赖于其各个子系统设备的联合运作,对各种环境信息进行集成反馈。简而言之,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基础就是通信网络,其技术核心体现在系统集成及相关通信协议上,以此实现设备间相互兼容和交换。
  为确保信息正常传送,必须有关信息传输顺序、信息格式和信息内容等方面有一组约定或规则,这组约定或规则就是网络协议。智能家居通信网络分为有线和无线,无线协议主要有:zigbee,z-wave,RF,蓝牙,wifi,EnOcean;有线通信协议主要有:RS485、RS232、Modbus、KNX、BACnet。
  RS485与KNX目前在有线智能家居领域应用较为广泛。RS485是一个定义平衡数字多点系统中的驱动器和接收器的电气特性的标准,该标准由电信行业协会和电子工业联盟定义。使用该标准的数字通信网络能在远距离条件下以及电子噪声大的环境下有效传输信号。RS-485使得廉价本地网络以及多支路通信链路的配置成为可能,目前有相当多的有线智能家居厂家采用的都是RS485协议。
  而KNX总线则是独立于制造商和应用领域的系统,通过所有的总线设备连接到KNX介质上(这些介质包括双绞线、射频、电力线或IP/Ethernet),它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换。总线设备可以是传感器也可以是执行器,用于控制楼宇管理装置如:照明、遮光/百叶窗、保安系统、能源管理、供暖、通风、空调系统、信号和监控系统、服务界面及楼宇控制系统、远程控制、计量、视频/音频控制、大型家电等。所有这些功能通过一个统一的系统就可以进行控制、监视和发送信号,不需要额外的控制中心。
  同时,在2013年KNX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接纳,以此推出《控制网络HBES技术规范——住宅和楼宇控制系统》(HBESGB/T20965-2013)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在智能设备间基础网络的通信上,大多采用有线连接,而在设备与用户交互的方面则多采用无线连接。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将无线网络技术应用于家庭网络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因为无线网络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流动性,省去花在综合布线上的费用和精力,也十分便于和手机链接、控制。
  家居智能安防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以家庭住宅为平台,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等技术,将与家庭生活相关的各种应用子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安防系统有效的实现,必须合理利用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络的组合搭配,使智能安防系统充分调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安防设备,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高效、便捷、安全的现代居住环境。
  在不久的将来,多智时代一定会彻底走入我们的生活,有兴趣入行未来前沿产业的朋友,可以收藏多智时代,及时获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前沿资讯和基础知识,让我们一起携手,引领人工智能的未来!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