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 > 正文
中兴力维“又双叒叕”拿大奖了!
2017/4/27 11:38   中国安防行业网      关键字:数据,中兴力维,监控      浏览量:
中兴力维推出的“维统管”,作为数据处理度最快的DCIM平台,让用户的数据中心更加安全运行、简单高效、节能减排。近年来,凭借着成熟的解决方案和精心打造的IDC综合管理平台,力维全面突破运营商、互联网公司、IDC运营商以及其他垂直行业客户群。

近期,在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联盟的2016--2017年度数据中心奖项评选活动中,ZNV中兴力维以优异的产品解决方案、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从一大批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2016--2017年度数据中心行业优秀创新企业”的荣誉。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面临宕机、高人工成本、高能耗等各种风险,对于运维管理要求极高。中兴力维推出的“维统管”,作为数据处理度最快的DCIM平台,让用户的数据中心更加安全运行、简单高效、节能减排。近年来,凭借着成熟的解决方案和精心打造的IDC综合管理平台,力维全面突破运营商、互联网公司、IDC运营商以及其他垂直行业客户群。

能够在市场中获得好口碑,是因为力维过硬的产品技术。中兴力维智慧数据中心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维统管”基于SOA架构设计,采用一体化集成手段,将构成整个IDC机房及园区的智能化子系统的独立分离设备、功能和信息集成一个相互关联、完整和协调的综合网络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将这些分散、复杂而庞大的设备和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资源、任务共享,方便在统一的界面上实现对各个子系统全局的监控、控制和管理,这样不仅能有效控制和降低管理运营成本,提高IDC机房和园区管理效率、综合服务管理以及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能力,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还能实现对整个IDC机房及园区最优化的控制和决策,达到高效、经济、节能运行状态。

由于“维统管”采用B/S组网架构,以事件流为驱动,以大数据分析为后台保障,因此在保障机房安全、加强运维管理、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等方面为客户带来巨大价值。以中国电信云计算(西安)基地数据中心作为典型案例,“维统管”的价值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电信云计算(西安)基地数据中心

中国电信云计算(西安)基地数据中心作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8+2+X”超级混合云资源池中八大核心节点之一,集互联网数据中心、灾备中心、云呼叫中心和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中心于一体的大型数据中心,该中心总建设面积40.15万平方米,分四期建设,全部按照中国电信集团双A五星级机房要求建设,建成运营后,将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云数据信息交换中心。

目前一期已投入运营,已进驻的企业有:腾讯、淘宝、百度、新浪等TOP50强互联网公司,以及全国各大银行、金融企业、政企客户等120多家单位,这些企业已经将灾备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部署在该数据中心。

项目规模

目前投入运营的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53851平方米。其中IDC机楼地下1层,地上4层,分44个机房。综合楼地下2层,地上4层。IDC机楼装机容量达到4500机柜,满足出口带宽500G的业务需求。

机房采用国际领先的高压直流、高频UPS、高压电机、多功率接入机柜等先进技术;空调系统采用水冷中央空调+智能新风机组的新技术,以及送风(静压箱)+冷通道闭的方式实现精确制冷,绿色环保节能;网络采用全方位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网络信息安全运营。

“维统管”六大亮点,助力提升管理价值

在这个项目中,中兴力维承建综合管理平台、动环监控子系统、视频管理子系统的建设。系统采用B/S架构,以2.5D机房组态、3D等实时呈现动环及视频等信息。可以帮助用户实现以下价值:

1、统一平台集中管理

将用户的多个独立智能化子系统集成一个统一界面、统一管理的综合管理平台,提升用户对数据中心各子系统全局的监视和管理。

2、工作任务流驱动管理

综合管理平台支持不同人员不同权限自定义工作台内容,个人工作内容及进程一目了然。系统以任务事件流为导向,推动工作进展,提高工作效率。

3、弹性扩容能力

系统采用插件式进行模块功能扩展:全B/S架构,支持WEB方式图形化组态,支持WEB在线编辑,所见即所得,立即生效,同时支持单机房单级组网、本地多机房分级组网、异地分级组网等多种组网形式,满足用户总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总体需求。

4、大数据分析

基于大数据管理及评估预测,对时间跨度较大的海量历史数据进行秒级查询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及预警,为客户提供最专业的决策建议。同时系统引入风险预测及评估机制,可实现系统模拟运行,对虚拟设备的加载作出真实反应和风险预判。5强大的硬件产品

5、强大的硬件产品

核心设备集底端解析、存储、处理、通讯为一体的高度集成产品,降低用户建设成本。

6、多种用户交互

丰富实用的用户交互界面,支持3D实景、全系统2.5D页面、常规列表等多种显示方式,并可通过PC浏览器、iOS及安卓移动APP、微信等多种方式对平台进行访问和数据交互。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