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首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
2019/11/5 09:12   光明日报      关键字:首届 人工智能 机器人教育大会      浏览量:
11月2日,首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科技部相关领导、国内外科学家、教育专家和企业家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话题进行探讨。

  首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表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成立一年来,从一个“小众”的专委会,成长为“大众”的专委会。如今,人人都在谈论“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教育,这正是专委会大有可为的时代。之后,学会还将陆续成立大数据教育等与新科学技术相适应的专委会,推动我国教育研究与人文化、科学化和技能化结合起来。
  北京科技大学副书记、副校长薛庆国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动力,正在对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机器人作为高端智能装备和高新技术的代表,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有一批数量庞大、高质量的后备军,高等学校应该勇担重任,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和副理事长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将进一步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工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以《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重大影响,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战略领域。我国必须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而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非常重要,它既能够为更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又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帮助。
  韩民认为,普及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以推进学生核心素养为契机,以技术类的课程和综合实践课为载体,推动人工智能的教育。第二,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在师范类的院校设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第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鼓励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和人工智能体验中心。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孙富春教授说,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生态将从平面变为立体、思维模式将从一维变到多维、知识体系将从单一到跨界、教师能力将从一元到多元、教育技术将从单一到复合、教材呈现将从纸质到数字、教学场景将从传授到互动、学习方式将从静态到动态、管理模式将从传统到智慧、教学评价将从粗放到精准。
  “人工智能+教育”,本质上是人工智能对教育工作的替代和辅助,将教师和学生从低效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提升教学与学习效率,解决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核心的成本高、效率低、不公平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也为教育带来了四大挑战。第一是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数据积累不足、市场认知不够、人才问题。第二是人工智能教育中的伦理、社会及安全问题。第三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的障碍。第四是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变化带来的能力培养的挑战,以及学习方式变化带来的自主管理的挑战。
  据悉,本次大会上,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四家单位共同发起《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应用培育计划》,联合教育及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参与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事业,共同就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开展的有效模式等,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应用培育行动”。
  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协办。(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