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日趋成熟 国家标准促健康发展
2018/3/12 09:04   千家网      关键字:新型,智慧城市,成熟      浏览量:
近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设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成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国家。

    近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设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成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国家。

对此,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专家、雅百特集团副总经理余涛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这说明在全球范围内,各地对智慧城市的态度,从前几年的“将信将疑”,已逐渐转变为目前的“广泛认可、加速推进”,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从市场角度看,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毋庸置疑。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大而不强

德勤中国政府及公共事务行业领导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智慧城市的建设在稳步推进,但多数智慧城市在战略、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缺陷,尚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城市。

余涛分析指出,这些年来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政府大力引导、市场积极参与,但顶层设计脆弱、落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但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市场需求、面向应用开放程度不够;城市感知与数据采集的系统建设进步明显,但数据共享困难,因部门条块分割问题而出现门槛更高、接口更难的巨型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方面,其共性在于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不完善。

智慧城市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引导智慧城市健康、高效发展的核心手段和技术支撑,是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必要条件。住建部智标委副主任张永刚表示,目前各地建设急需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刻不容缓。

余涛认为,智慧城市是迄今最具创造力的一种城市模式,既无历史参照、也无成熟样板,而且数据共享难、协同要求高、构建体系杂、安全挑战大、资金需求多、建设周期长,建设智慧城市,不仅需要“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更需要“标准化+”。

国家标准引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2013年1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组建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正式开始研究制定国家标准,而后又与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初步建立我国智慧城市整体评价指标体系,2020年实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实施和应用。

智慧城市领域,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程师姚健奎介绍,华为成立专门团队积极展开智慧城市标准工作,是全球智慧城市标准的重要贡献者。华为是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重要成员单位,参与《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与《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编写工作,承接多项目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工作制定工作。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是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智慧城市标准。2016年11月《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正式发布,涵盖新型城镇化、高端制造、交通管理、工业安全、农业服务、文物管理等多个方面。

参与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工作制定的余涛表示,国标对智慧城市建设从规范、引领、指南、评价、推广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帮助和指导意义,在今后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国标的宣贯和实施,另一方面也要更有效地从各地智慧城市项目中获得反馈数据、从而能更好地为建设服务。

据悉,中国在ISO、IEC、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制定中,起步早、力度大,具有先发优势,很有价值,对于加速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促进城市建设与国际接轨甚至逐渐领先,都有重大意义。

在国际合作方面,华为是ICT标准与产业的重要贡献者,积极融入、支持主流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加入300多个标准与产业组织,累计提交超过38000篇标准提案,在180多个标准组织担任重要职位,并在5G、NFV/SDN、NB-IoT等创新技术领域,引领新技术标准化工作。“华为要未来智能社会ICT生态圈提供土壤和能量”,姚健奎表示。

日前,德勤通过其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5个样本城市(包括5个一线城市、17个二线城市、3个三线城市)分析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智能化发展良好,国内智慧城市技术基础设施发展已相对较为成熟,但创新与战略规划方面存在进步空间。

就创新与战略规划而言,余涛认为城市发展的格局与视野是关键因素,应着重提升。

参照“国标”仍需“因城实策”

德勤研究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一定要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各地政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与自身实际需求相结合,发展地方特色,从而使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发挥其效用,创建更高质量的幸福社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诉求,其智慧城市建设应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应该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充分的调研与访谈,”姚健奎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既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痛点),也要结合城市的基因,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

姚健奎告诉记者,比如在深圳龙岗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华为就参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画像”,发现其存在三方面主要“痛点”,并制定了“5+6+11”架构的顶层设计,打造了“一云一网一图一端”统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梳理了50多个部门,200多个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了政务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平安城市、综合治理等11个“惠民”与“慧治”的业务。

佛山市南海区区长顾耀辉告诉记者,建设初期,南海区的智慧城市聚焦点多集中在基础信息化上,通过与其他城市交流,对标国标委相关标准后发现,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打通部门壁垒、统一标准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成都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大数据处处长郑军也发现,虽然成都已在智慧城市领域探索良久,但自身的智能化水平仍与《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便民惠民服务上还有很多不足。为此,成都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成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标准、互联互通标准,以及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治理等领域的专项标准,使智慧城市建设让市民真切感受到“智慧”的存在。

余涛称,在制定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之初,总体组就明确了国标的基础性、通用性、引领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在遵循国标规范的要求下,肯定要结合各城市自身的特点、基础和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发力,这对顶层设计、基础调研、建设的持续性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