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 正文
海宁:“在线物联+移动互联”助力全新“智慧监所”建设
2017/9/28 09:08   人民公安报      关键字:海宁,在线物联,移动互联,智慧监所      浏览量:
海宁市公安局“智慧监所”实施以来,监所安全得以全面保障,在押人员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监管民警成长空间不断拓展,警务效能大幅提升。目前,该项目的3项成果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

  浙江省海宁市公安局紧紧围绕公安部提出的信息主导勤务的总体部署,落实省公安厅“云上公安、职能防控”的战略部署,着眼当前监所羁押量大、隐患较多、权益保障等难点问题,坚持安全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创新树立“监管+”理念,将监管工作与物联网技术紧密结合,深度应用腕带、监控、终端、警务通等信息化设备功能,自主研发“案后倒查”“侦管互动”“物联管控”三大平台,全面打造人员智能定位、风险实时告警、执法全程留痕的现代化“智慧监所”,公安监管工作实现从“人盯眼看”到“智能数控”的转变。

  安全“一网”可控

  以智能腕带对在押人员信息进行一对一绑定,作为其在看守所内的唯一身份ID,腕带信息被监所内近千处基站感应解码后,人员位置、状态、影像反馈至监管智能平台,在平台电子地图上直观呈现。该技术设置了告警功能,对重大风险人员采用特殊标签标记,做到重点人员全程管控、重点事件实时预警,有效发现装病、自杀、行凶、私藏违禁品等隐患。

  此外,海宁市公安局还研发了“紧急呼叫”定位卡,遇袭警、脱逃等紧急情况,一键触发即可激活位置和视频信息,并第一时间关联驻所武警开展协同作战,有效降低了监管民警的工作风险,在押人员管理由“人盯眼看”转变为“智能数控”。

  权益“一网”保障

  所有监室都安装了智能终端机,具备购物、预约、投诉、查询、医疗、提醒等37项功能。“警务公开”板块用以公布个人每月考核、违规记录等,随时预约所长、管教民警、检察官、律师反映诉求;“心理评测”板块能及时发现心理异常人员并跟进相应措施;“值班提醒”每15分钟提醒值班人员刷卡签到,防止“睡岗”、脱岗及强迫代班等现象。通过“在线商店”“代收物品”板块,在押人员可自助购物,还可通过照片查看家属送来的物品;“嫌疑人辨认”板块可自助播放犯罪线索视频,鼓励在押人员辨认立功。

  2016年“智慧监所”建成以来,通过智能终端机,共预约律师173人次、检察官105人次,筛查人格异常人员32名,成功辨认犯罪嫌疑人37名。

  执法“一网”规制

  监所内设置在押人员、协辅警、工勤人员禁止区域,对擅自接触身份敏感人员的情况可自动告警并留存记录,强化了执法监督;利用警员工作卡定位、签到功能,民警每日进出监所均形成记录,可全流程掌握民警每日工作。同时,他们还将监管民警“八必谈”、每日“二次进监”、提讯提押等常规工作与“智慧监所”项目结合,做到工作可记录、可量化、可回溯,执法记录全程留痕、挂钩考核;研发业务办理“自助提审机”,加入指纹识别流程,对提讯、会见工作形成有效监管。

  信息“一网”流转

  监所全面采集在押人员入所前的各类信息,并通过谈话记录、书信来往、送钱送物等环节,及时发现住宿未登记、上网未实名等基础工作的漏洞短板,实时推送给派出所社区民警核查补强。同时,他们将刑满释放、取保候审人员离所信息提前发送至辖区派出所,方便派出所开展重点人员动态化管理。

  海宁市公安局紧扣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立足职能,通过在押人员教育转化、检举揭发等手段,主动开展案件突破和证据补强等工作,支撑案件侦办。“智慧监所”建成以来,共倒查在押人员旅馆住宿、暂住信息1980人次,提出防控建议296条,提供违法犯罪线索237条,从中破获案件465起。

  此外,他们还研发“代办法务”平台,实现“延长拘留期限”“鉴定告知”等简单法律手续的网上审批、监所代办,为办案部门节约了时间。“智慧监所”建成以来,共代办法务2125人次。

  海宁市公安局“智慧监所”实施以来,监所安全得以全面保障,在押人员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监管民警成长空间不断拓展,警务效能大幅提升。目前,该项目的3项成果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2016年11月,浙江省公安厅正式在全省推广海宁市“智慧监所”成果。今年1月,在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颁奖仪式上,海宁“智慧监所”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凭借高分获得全国金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监管项目。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